↑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null 1 题,选择题 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8 题
  1.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左”的错误;1979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导经济改革运动。这表明

    A. 两个“调整”的方向一致

    B. 党和国家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

    C. 两个“方针”的作用一致

    D. 党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清末某官员记述,自1888年漠河金矿创办运行,“时不过二年,骤能如此其盛,若沿边一带,矿务渐次开拓,商务即可渐饮腾茂,星罗棋布。边境虽虚,何尝不可借开矿招商而实之哉。”这表明了当时

    A. 鼓励实业的政策成效显著

    B. 官办企业促进了商业繁荣

    C. 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D. 开办漠矿有利于巩固边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全球通史》指出:“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材料主要表明

    A. 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 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 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 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

    B. 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

    C. 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

    D. 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不仅是正常的现象和规律,而且是推动技术进步、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换代革命的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没有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我们今天可能仍然停留在油灯照明、马车运输、用长矛大刀对抗洋枪洋炮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此材料说明

    A. 经济危机在客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B. 没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社会进步

    C. 我们应该多制造经济危机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 经济危机是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A. 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 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

    D. 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 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 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 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美国开国元勋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A. 主权在民

    B. 法律至上

    C. 联邦体制

    D. 分权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03年前后,俄国企图独吞东三省,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发起拒俄运动,被清政府拒绝。谣传拒俄义勇队特派员向袁世凯请愿遇害,此后《苏报》文章“革命其可免乎”在留日学生中流传开来。这表明

    A. 清政府已经沦为沙俄的附庸

    B. 日本支持中国留学生的呼声

    C. 清政府助推了反清革命运动

    D. 不明真相的知识分子被利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务中的影响且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这表明美国

    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 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

    C. 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D. 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20年代,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率税,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B. 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 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 强调信念一致

    B. 强化公仆意识

    C. 充实人民语言

    D. 彰显平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

    B. 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

    C. 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

    D. 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

    A. 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 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 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 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一主张

    A. 体现了西欧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

    B. 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

    C. 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

    D. 宣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罗马帝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死后,他的财产归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除非经人民大会协商和宗教祭司同意,才会被免除继承权。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

    A. 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B.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C. 罗马法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D. 血缘和亲疏是法律实施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 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 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加强

    D.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18世纪的英国,经过国王和议会授予公司特许组建了垄断公司……19世纪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19世纪中期后,不仅英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1904年美国有托拉斯318个,它们存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其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80%以上。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D.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A. 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B. 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 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徤、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其要点是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在西部产银州的推动下,美国通过了《购银法案》,购银十三亿银圆。这样,它在金银的储备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既可“实现垄断世界金融之大权,借以执世界盟主之企图”,又可刺激世界上以白银为货币的国家的购买力以倾销美国的过剩商品,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的高价购银使银价暴涨,纽约的银价由1933年的每盎司27.50美分升为1935年的每盎司74.69美分,美国西部七州银铜锡矿业恢复,就业增加。但是中国白银在1934年和1936年分别外流到美国2.56亿元、2亿元,通货紧缩,百业萧条。

    ——整理自董长芝《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

    材料二  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令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次颁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要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大萧条时期通过《购银法案》的目的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