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顾问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中央的并列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B.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 美国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

    D.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 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B. 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 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 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又2月

    李蔡

    畏罪自杀

    3年

    公孙弘

    去世

    2年又4月

    赵周

    下狱死

    2年又7月

    许昌

    免职

    3年又8月

    刘屈氂

    下狱腰斩

    1年又2月

    A.丞相在位时间较短            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

    C.君主专制加强               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内阁    ④军机处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设立“制钱局”,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发行了大量的不同规格的货币。在发行的货币中(如图),所用文字涉及到“國”字的,均以“囯”代替(以“王”取代“或”)。对于这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定都之初,洪秀全十分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刻

    C. 掌握金融权有利于巩固新生的农民政权

    D. 利用发行天国的货币从经济上沉重打击清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十二铜表法》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下列对本表法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罗马人的遗嘱具有法律效力

    B. 财产归属可由遗嘱决定他人无权处置

    C. 它维护了全体罗马人的利益

    D. 其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泰晤士报》给一个国家命名为“有君主的共和国”,称它搞出一套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即议会政府。在威斯敏斯特会议上这套新的行政管理方法还被称之为“议会之母”。由此,你认为这个国家是

    A. 法国

    B. 英国

    C. 美国

    D. 德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书描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相比之下他们的代表不足,而和国家的累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每一项利益,却又代表得足而又足。”这表明

    A. 英国社会很难动摇其传统政治格局

    B. 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存在很大弊端

    C. 这是由以新贵族为主领导完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决定的

    D. 英国原有的政治结构已不适应工业革命所引发的阶级关系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美国《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1865年批准生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或属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不准有奴隶制或强制劳役存在”。由此可推断美国1787年宪法:

    A. 美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

    B. 没有解决黑人奴隶制问题

    C. 黑人在理论上不享受宪法赋予的权力

    D. 明文规定在南方实行黑奴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迪特尔·拉夫在《德意志史》中叙述:“1888年即位的新皇威廉二世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于是就有了1890年宰相俾斯麦被迫辞职一幕。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的是

    A. 半专制性的君主立宪制

    B. 法律至上的君主立宪制

    C. 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

    D. 三权分立的议会共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孙中山曾明确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顺应世界潮流,他曾经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④领导北伐战争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2003年l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不包括

    A. 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

    B.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

    A. 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

    B. 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

    C. 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D. 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国民自觉”应包括“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这两层含义。以下事件中,最能体现这种“国民自觉”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了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地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要和平,争民主”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86年~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 加强立法工作

    C. 推行普法教育活动

    D. 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A. 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 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 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 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 《共同纲领》

    B. 1954年宪法

    C. 1982宪法

    D. 1999年宪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在回答第十九个问题即“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呢”时说:“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16年8月,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写道,“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及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不同。其理由是什么?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这场战争及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评论,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本文想就这场战争究竟是不是鸦片战争以及它的基本评价问题,发表一些浅见,……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国的历史文献从来都如实地称之为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对此也是没有疑问的。但到了后来,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却力图证明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