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3 题,其中:
单选题 48 题,选择题 1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5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8 题
  1. 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宗法制已难以为继

    B.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C. 社会秩序正在转型

    D. 诸侯争战民生困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农村市场获得发展

    B. 海上贸易居于主导

    C. 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D. 区间贩运异常繁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

    B. 家国同构

    C. 神化王权

    D. 忠孝同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 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 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 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 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 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 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B. 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

    C. 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

    D. 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时期,管仲制定了“兵器赎罪”的条款,价码是:重罪,一副犀牛皮盔甲,一柄戟;轻罪,一副普通牛皮盔甲,一柄戟;小罪,罚款;打官司,诉讼费为一束箭。管仲制定此条款的主要目的是

    A. 博得仁慈和王道美誉

    B. 减少杀人和动用刑法

    C. 充实兵备,节省军费

    D. 加强法制,强化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

    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A.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C.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D.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熊人霖称的《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普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依寰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 人身控制的松弛

    D.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 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 有效提升了普罗大众的个人修养

    C. 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 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 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 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君王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

    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国古代“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以下与此观点相符的机构是

    A. 汉朝的丞相

    B. 宋朝的中书门下

    C. 元朝的中书省

    D. 清朝的军机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深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据此可知,唐朝

    A. 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分割宰相权力

    C.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 用泥制陶的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题文)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

    A. 《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B. 《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 《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 《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 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 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 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 中书省和枢密院

    B. 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 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 枢密院和宣政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题文)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 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①秦设御史大夫

    ②唐设三省六部

    ③北宋设参知政事

    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列具有监察功能的官职是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中书省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 实行册封制度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设置理藩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 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 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 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

    A.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B.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D. 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如今这一水利工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工程是

    A. 芍陂

    B. 白渠

    C. 郑国渠

    D. 都江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明清时期,民众的主要衣料是

    A. 麻布

    B. 丝绸

    C. 毛织品

    D. 棉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

    A.自然经济解体           B.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含义是

    A. 限制私人的商业经济活动

    B. 取消一切商业活动

    C. 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

    D. 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题文)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答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6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

    A. 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权

    B. 有利于保障赋税收入

    C. 推动租佃关系普遍化

    D. 有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C. “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D.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冷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A. 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宋亻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 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

    D. 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由此可见当时

    A. 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

    B. 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

    C. 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

    D. 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题文)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的宗法制主要目的是

    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 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D. 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 三公九卿制

    B. 监察制度

    C. 郡县制度

    D. 统一货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A. 宗教色彩

    B. 宗族色彩

    C. 神权色彩

    D. 皇权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映出汉代

    A. 皇权加强,“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基础

    C. 承继秦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租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其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