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东汉时期某人,白日耕作,夜晚苦读诗书,几次投书给当地官员与朝廷自荐都没有下文,他打算一辈子耕田终老。此人的仕宦之路主要受到当时哪~体制的掣肘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西藏行省

    C. 宣慰司

    D. 宣政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B. 地方实施“推恩令”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年底到,交通忙,载游子,送归客”,表达了深存于中国人心底的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追根溯源,与这种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 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 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 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 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度

    D. 世袭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韩非子》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这一政治构想的是

    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例行文化专制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这说明在周代

    A. 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 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 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

    D. 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B.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分封制受到冲击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

    A. 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

    B. 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C. 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

    D. 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

    B. 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C. 明朝设立内阁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其评价有:

    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行省制

    C. 内阁制

    D. 封国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

    A. 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

    B. 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 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

    D. 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御史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 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 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 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 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A. 明代

    B. 秦代

    C. 汉代

    D. 唐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汉武帝时,规定刺史常以八月出巡,岁终返京回报;武则天称帝后,规定左右肃政台“岁发使八人”,每年春秋两次出巡州县,春天以观风俗为主,秋天以行廉察为主。汉唐规定反映了

    A. 中央权力遭到了地方的威胁

    B. 统治者高度重视监察地方

    C. 吏治是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

    D. 古代巡视制度愈来愈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编成《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等图经;唐朝各州也大都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这些做法旨在

    A. 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B. 丰富地方志的类型

    C. 变革对官吏的考核

    D.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清代独创密折陈奏制度。所谓“密折”,其实就是“密奏”,一般只有皇帝和陈奏人知道。这主要表明

    A.清代皇帝更体恤民情             B.清代皇帝较历代开明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清代已出现民主萌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2)图示二、图示三所示的朝代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其影响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