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2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4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3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B.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C.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D.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48 题
  1. 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源主要反映于(   )

    A. “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B. “蛮夷觊觎中土时日已久”

    C. “郑氏后裔偏安于东南一隅”

    D. “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到1956年底,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商业也掀起了公私合营的高潮。这表明

    A. 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人高潮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 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

    A. 开辟深圳等地为经济特区

    B.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D. 为完成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他是指当时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 “欧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反映了(  )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C. 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D. 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 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 西班牙、荷兰   B. 意大利、英国

    C. 意大利、西班牙   D. 荷兰、英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 把农民拥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 把君主拥有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 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 对地主拥有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是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结果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表是不同时期1千克白银在中国所能购买大米(单位:公石)的变化,数据反映了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前半期

    17世纪

    后半期

    18世纪

    前半期

    18世纪

    后半期

    19世纪

    前半期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A. 经济发展导致物价上涨   B.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C. 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D. 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 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 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

    D. 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商周时期

    A.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C.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D. 官府干预人民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劳动力充足制约了技术的革新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高于西方

    C. 劳动力成本低廉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D. 科技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

    A. 哥伦布   B. 达•伽马   C. 迪亚士   D. 麦哲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题文)19世纪末,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这反映了

    A. 产品市场广阔   B.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C.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D.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B. 葡萄牙的物价低于中东

    C. 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   D. 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取得的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有

    ①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路

    ②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③开通绕过美洲南端的航路

    ④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6-18世纪,世界上曾出现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B. 欧洲殖民者开拓美洲土地

    C. 工业革命使工业新城市增多   D. 殖民地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母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者要传播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 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   C. 基督教   D.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读右图《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航程A贩运的主要是

    A. 枪支和工艺品

    B. 香料和布匹

    C. 黑人奴隶

    D. 黄金和白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两欧国家的对外扩张,殖民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下列对殖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殖民主义的出现是历史倒退   B. 殖民主义扩大了欧洲的资本积累

    C. 殖民主义促进了欧洲的兴旺   D. 殖民主义是殖民地的灾难和祸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图是近代火柴业留下的商标。商标中的信息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内在动力是

    A. 爱国心驱使   B. 政府放宽限制

    C. 列强放松侵略   D. 政治地位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几家丝厂的风潮。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

    A. 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 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C. 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 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清朝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B.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

    C.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D.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强化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从封闭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和加入WTO的百年之路》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该图《公告》反映了

    A. “一战”时的黄金时代

    B. 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D. 民国时纺织业的发展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拍成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场景应该是在

    A. “一战”时期   B. 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1992年我国放开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放开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这些举措的出台表明我国

    A.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推进   B. 放弃了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C. 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   D. 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之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安徽省委于1961年3月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这说明

    A. 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 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新政时期   C. 民国初年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序幕,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终于在1992年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C. 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某个时期,中国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国民大革命“联俄联共”时期

    C.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曾主政安徽的万里同志曾说:“中国农村改革,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是搞不成的,1980年春夏之交的斗争,没有邓小平的那番谈话,安徽燃起的包产到户之火,还可能会被扑灭。”万里这番话主要表明

    A. 1980年农村经济改革尚不到时机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充满波折

    C. 安徽农村包产到户具有探索意义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多次反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分别于1974年、1980年贴的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

    B.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 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外贸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统一南方后,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观察图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图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内销、外销数量表

    1836-1838年均茶叶销售

    1894年茶叶销售

    数量(万担)

    百分比(%)

    数量(万担)

    百分比(%)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上

    材料四: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位于世界第29位。199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4.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5位。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4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迅速下降,机电产品等在出口商品中比重大大上升,我国从最初的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工业产品出口国。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材料二观察图示,结合所学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4)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夏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