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基础知识综合 1 题,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2 题,名著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对比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①之美誉。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②美。来到杭州,她让不会写诗的人,写下四季歌;她让不会画画的人,画出春风和秋月。杭州,向世界传播她的美,而她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浓缩:绚丽如春,浓烈如夏;③厚实如秋,清雅如冬。

    西湖,就是镶□(qiàn)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④连绵起伏的山峦,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夕阳终于赶在暮色□(màn)延之前挣出云层,在湖面洒下一片□(bān)驳。湖畔的垂柳掩映着浮光跃金的湖水。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夕阳的余晖中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潋滟的湖面之上。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吟咏西湖山水的大量诗词名篇,这些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你会被它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呢!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镶       (qiàn)  (2)       (màn)延 (3)       (bān)驳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畔(A.pàn  B.bàn)      (2)脍(A.huì  B.kuài)

    3.下列对语段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传:在句中是“向四周传播开来”的意思。

    B.折服:在句中是“从心里佩服”的意思。

    C.脍炙人口:在句中是“为人们赞美和传诵”的意思。

    D.流连忘返:在句中是“留恋得忘记回去”的意思。

    4.文段中画横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作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行人莫问当年事》)

    (3)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6)《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乡》选自《呐喊》,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文章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B.《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这时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所以金榜题名也称为“折桂”。

    C.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一句,“更定”指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

    D.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桑梓”代异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对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三百首》由清代孙洙选编,共选入77位唐代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按照诗歌体裁的不同,分为古诗、乐府、绝句、律诗,每个类别下的作家作品又按照年代先后编排。

    B.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表现动人的母爱与童真的《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

    C.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如写于1940年的短诗《刈草的孩子》。

    D.《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写狐妖的。像婴宁、聂小倩、香玉、罗刹女,大都温婉体贴,善解人意,寄托着人们对于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也为《聊斋志异》增添了许多神异的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水浒传》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A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A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陆虞侯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么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A骂道:“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1)选文中A是__________(填人名)。

    (2)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重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月清风正高

    张洪贵

    父子俩在山顶上放羊。正值初秋,万物萧条。儿子焉巴巴地抱着鞭子跟在羊群后面,突然眼前一亮:在一块岩石的后面发现了一个洞口。洞口四周的泥土光溜溜的。

    父亲趴在洞口闻了闻,说:“是一头老獾,它肯定在洞里,这下子咱爷俩发财了。獾全身都是宝啊。”

    儿子兴奋极了。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父亲吩咐他:“你赶紧回家带上镐和锨,再把网和笼子拿来。”儿子像阵风一样跑下山去。回到空荡荡的家,儿子失望地想:娘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他七岁那年,娘在一个冬日,给他爷俩蒸下了一锅馒头,突然就走了,从此音讯全无。

    抑制住沮丧的情绪,儿子很快找齐工具,又一溜小跑地回到了山上。

    父亲把手电筒绑在头上,父子俩沿着洞穴匍匐掘进。大半天的工夫过去,洞外堆起像想小山一样高的鲜土。

    眼看日落西山,羊群吃饱了趴在不远处“咩咩”叫着要归圈。儿子说:“爹,咱回家吧,我实在累得爬不动了。”父亲想想说“也好,你把带来的笼子堵在洞口,用网盖严了,然后压上大石头,保准他跑不了。”

    父子俩忙活了一会儿,感觉万无一失,才放心地赶着羊群离去。

    第二天,他们早早地来到了洞前。可钻进去不远,一堆新土堵住了洞口。原来,獾连夜开挖,把窝前移了十多米。父亲说:“咱晚上不走了,不能给它喘息的机会,要不,永远别想逮到它。”

    父子俩挖了一天,洞外堆起的山包越来越大,终于在月亮偏西的时候,那只又老又大的獾眼看走投无路,恋恋不舍地离开洞穴,一头钻进了他们布置好的笼子里。

    父亲满意的把笼子口扎好,伸了个懒腰,打了个长长的呵欠。准备下山时,儿子突然支起耳朵,说:“爹,我好像听见洞里还有声音。獾喜欢群居,应该不止一只。”父亲照了照獾四只饱满的乳房,说:“算了,就是再有也不挖了,太累了,咱赶紧回家吧。”

    父子俩就着月光背着笼子回到家,洗了把脸,躺下。父亲很快鼾声如雷,儿子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明明听见洞里还有声音,可父亲为啥放弃了这大好的时机?他越想越睡不着,抓起手电筒又上了山。

    风清月正高。

    儿子一口气赶到洞口,一下子惊呆了:在手电筒暗黄色的灯柱里,四只刚睁开眼睛的小獾崽可怜巴巴地蜷缩在洞口,正发出哀怨的叫声。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全身颤栗了一下。他蹲下身,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毛茸茸的小脑袋。小獾仔纷纷伸出舌头,贪恋地舔着他的手指。儿子突然像受了委屈,眼泪“哗啦”一下子流出来,立马转身往山下跑去。

    回到家,他小心地推开门,生怕惊动了父亲,轻轻地把獾笼子背上肩,往山上走去。

    父亲听见声音,悄悄睁开眼睛,眼里已满是泪水……

    1.这篇小说叙述了怎样一件事?仔细阅读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件什么事?请分别概括。并说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语句。

    (1)四只刚睁开眼睛的小獾崽可怜巴巴地蜷缩在洞口,正发出哀怨的叫声。

    (2)儿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全身颤栗了一下。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月清风正高”为题有什么妙处?请分点回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

    殷商的甲骨文,证实了一个王朝的存在,并烙刻下诸多与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秦朝的小篆,见证了一统江山的恢宏,并因为“书同文”的国策实现了从多元向一元的转变;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记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者为探寻出路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历史,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焕然一新,顺应时代大势所趋。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个时代,应先从读懂它的语言文字开始。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语言如同显微镜、透视仪,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

    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将现代人情绪的消极面恣意放大,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污染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随意地扭曲语言文字的原意,潜移默化间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

    语言必然随时代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或局部的消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遭遇的还是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时代的丰富性造就了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应该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共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语言生态。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但也应有意识地为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做出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紧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也为我们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写照,让后人看得清楚一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着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每个时代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

    B.语言文字的形式和内涵,在当今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元性。

    C.如果网络语言无底线地任意泛滥,且得不到修正,就必须影响语言的生命力。

    D.语言固然具有自净功能,但是语言的规范与纯洁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努力维护。

    2.请指出野蛮生长网络语言带来了哪些危害?

    3.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子猷逸事

    徽之字子猷,性卓荦①不羁,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为桓车骑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 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注释)①卓荦(luò):卓越出众。②桓车骑:指车骑将军桓冲。

    1.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初 为 大 司 马 桓 温 参 军 蓬 首 散 带 不 综 府 事 后 为 桓 车 骑 骑 兵 参 军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卿署何曹(管理) B.马比死多少(近来)

    C.王肩舆径造竹下(径直) D.犹冀还当通(通过)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子猷“卓荦不羁”的一组是(    )

    ①似是马曹           ②未知生,焉知死

    ③王肩舆径造竹下       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请结合《世说新语》中的相关记载,试举一例。(以上选文除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一个9岁男孩因写了几首“神奇”小诗,一夜爆红网络,随后,媒体的过度关注与热捧,给“小诗人”带来了极度的困扰和烦恼,“小诗人”说:“我再也不写诗了。”有关“小神童”的成长问题,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有人认为这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说出名要趁早。你怎么看?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在80字以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站点,可能是一段行程的出发点,也可能是一段行程的终点站,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站点组成的生命链条。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及感悟,以“站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