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null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1 题
  1. 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 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 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 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 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 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 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 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罗马法规定:河流两岸土地的所有人,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使其土地可供公众使用,如行路、拉纤、停泊、系缆、晾晒渔网等。这表明罗马法

    A. 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B. 调解了公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C. 保护帝国内一切自由民利益   D. 严格规范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A.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 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表明东南沿海

    A. 农业经济转型

    B. 传统手工业受冲击

    C. 经济地位上升

    D.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

    B. 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矛盾激化

    C. 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 )

    A. 周王   B. 诸侯王

    C. 卿大夫   D. 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 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 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 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 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

    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

    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

    B. 君主专制源于宗教权威

    C.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D.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

    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 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B. 文献史料真伪难辨

    C.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侧信息概括了中国某朝代的部分特征,这时期应是

    A. 唐代

    B. 明代

    C. 元代

    D. 宋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A.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梭伦改革中有“解负令”,克利斯提尼时,外来移民对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经过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能获得公民权。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A. 减轻了公民经济负担

    B. 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C. 缓和与外邦人的矛盾

    D. 增强雅典的军事文化实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国会提交的《权利法案》,1701年,威廉又签署了王位的继承由议会来决定的《王位继承法》。这表明英国

    A. 民主力量空前壮大

    B. 代议制度基本成熟

    C. 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D. 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指出:“在专制时期,国王是权力的重心;专制制度消灭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19世纪开始,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到20世纪,只有下院才是真正的权力机构,其他两个部分已沦为陪衬了。”英国权力重心转移说明英国

    A. 民主权利获得保障

    B. 民主色彩日益浓厚

    C. 国家政局很不稳定

    D. 内阁占据重要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783年通过的《邦联条例》所建立起来的邦联比大陆会议更为有效,但仍然不足以解决北美13个州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一“共同难题”是指

    A. 经济交流障碍重重

    B. 在国际上没有地位

    C. 没有赋予中央权力

    D. 无统一的邦联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A. 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

    B. 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 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

    D. 堪称科学社会主义典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分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

    A. 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D.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

    A. 小篆到大篆的过渡

    B. 大篆到隶书的过渡

    C. 小篆到隶书的过渡

    D. 大篆到小篆的过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题文)下表反映了各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变化,这说明

    地区

    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百分比)

    1750年

    1900年

    欧洲

    23.2

    62

    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

    61.1

    10.3

    A.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

    B. 工业文明尚未冲击亚洲国家

    C. 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D. 亚洲国家被排弃在世界市场之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政体有着非常明确的分权意识。宰相的权力被多个机构分割。……政权归于君主,治理权归于宰相。君主的权责是任命宰相,宰相的权责是组阁,治理天下。君主与宰相“各有职业,不可相侵”,君主若是侵夺宰相之职权,则属违制,将受到群臣抗议。……宋人将“执政”与“台谏”对举:“天下之事,一切委之执政”;“一旦谏官列其罪,御史数其失,虽元老名儒上所眷礼者,亦称病而赐罢”;君主则居于超然地位,“常使两者之势适平,足以相制,而不足以相胜”,如是,“人主可以弁冕端委而无所事”。

    材料二  美国的联邦党人是近代分权理论的最终完成者,清教徒们创立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复合共和制的国家制度。他们吸收并改造了洛克“人民最高权力”理论,将人民的权力与政府的权力分开,坚持国家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本质上是有限的。在法律上他们把人民所赋予的国家权力分为两部分:联邦权力和各州权力。他们认为联邦的权力是各州权力的让渡,宪法“无明文规定即为禁止”,是有限的;就联邦权力而言,他们以职能、机构、人员为基础进行了划分,以达到制约之目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政体具有分权意识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宋朝相比,美国的分权体制有何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现象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公元10~12世纪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公元14~18世纪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房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可以任选一个特定时段历史现象拟定具体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