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 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 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 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

    D. 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世纪初,欧洲开始了罗马法的复兴时期,它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被合称为欧洲中世纪的三大运动。这种说法是基于罗马法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 司法实践中相互妥协原则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D. 天赋人权的自然法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东南沿海市场

    B. 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C. 1919年北洋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D.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D. 受到伦理思想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这说明

    A. 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B.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非律宾虎和印尼牛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 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则至今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这两个港口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

    B. 手工业发展的程度

    C. 经济形态的差异

    D. 资本积累的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指出:斯图亚特之前的英国本就有立宪君主之事实,历代英国君主为传统政治文化、宪政精神自觉制约。因此,所谓“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君主立宪应该称为“君主复宪”。这一观点旨在

    A. 弱化“光荣革命”在政治变革中的应有作用

    B. 指出英国近代议会权力至上的本来面目

    C. 肯定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

    D. 肯定斯图亚特王朝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在17世纪早期,中国茶叶被荷兰人引入欧洲,成为富人的奢侈消费品。18世纪初,茶叶被欧洲各阶层民众所喜爱,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家常饮料。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稳定

    B. 工业革命缩小了贫富差距

    C. 中西方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D. 民主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

    A. 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B. 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

    C. 城邦利益居于首位

    D. 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公元前5世纪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全部体现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直谏当时的执政者,而执政者“并不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 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C. 戏剧创作深受重视   D. 知识分子受到保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话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 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B.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 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 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 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 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在孔子的指导下,弟子曾参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反映出孔子

    A. 强调道德修养

    B. 主张“仁者爱人”

    C. 提倡“以德治民”

    D. 注意以身作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到2002年,中国人民讨论的不再是航向是否正确,而是不断崛起、充满活力的中国对世界秩序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建立单一世界格局的破灭

    B.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原则确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D. 两极格局瓦解创造的良好机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据此可知,罗马法

    A. 扩大了帝国统治基础

    B. 旨在保障贵族利益

    C. 强调自由平等精神

    D. 缺失外交军事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南京,10岁因战乱随母亲辗转到重庆,19岁考入金陵大学,21岁遭遇人生第二次逃亡,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20多年后写下了著名诗作《乡愁》。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其出生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

    B. 其童年离乡与日本侵华有直接关系

    C. 其就读的大学位于中共革命根据地

    D. 《乡愁》创作于海峡两岸“三通”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A. 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B. 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C. 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 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 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 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美德即知识”。

    材料三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四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五  伏尔泰把上帝比作“两足禽兽”,把天主教会称作“民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将罗马教皇说成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会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古希腊时期哪位先哲的思想?指出他们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

    (3)阅读材料四,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阅读材料五,说出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2年9月,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史称“壬子学制”,以后,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法令,直到1913年,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校系统,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学制,也是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标志。学制总体上缩短了学生的在学年限,整个教育期为18年,三段四级。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七年;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设中学校一级,共四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除主系列外,还有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该学制大力提倡实利主义教育;废除贵族学校,废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废止毕业生的科举出身奖励,小学男女同校;取消经科,强调美育代替宗教,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生产技能的培养,要求留意儿童身心特点,促进年青一代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新编教科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初年学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初年学制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