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论述题 1 题,null 1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 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的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进一步瓦解

    B. 仁政思想的消失

    C. 礼乐制度彻底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C.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B.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C.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D.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主张加强相权

    B. 反对中央集权

    C. 主张建立内阁

    D. 反对三省六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 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 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C. 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D. 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礅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②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③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④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有很大不同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

    B. 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

    C. 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

    D. 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可见,罗素认为

    A. 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   B. 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C. 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 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恩格斯曾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做过这样的评述:“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恩格斯的评述主要说明(   )

    A. 德意志帝国分裂局面仍然没有消除

    B. 德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C. 《帝国宪法》为工人合法斗争提供了平台

    D. 德意志帝国并不害怕德意志工人武装起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路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 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 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C. 因国家军事实力而转移

    D. 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还自然地联系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例外。这一认识催生了欧洲的

    A. 宗教改革运动

    B. 启蒙运动

    C. 近代自然科学

    D. 文艺复兴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教。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B.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C.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一一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一一表明科学己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纪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子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変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制的过程。所调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斥,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自陆杨《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端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来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来政府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褚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来终于彻底转向“头枕东,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1)依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分析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探讨工业文明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即

    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制度创新及国家政策激励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例对该模式进行探讨,(说明: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并加以论证:也可以另提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10分)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5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