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null 1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null 共 1 题
  1. 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 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 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C. 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

    D. 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9年初,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随后,蒋介石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国民政府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对敌后的控制

    B. 削弱日军的影响

    C. 树立积极抗敌形象

    D. 阻止中共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

    A. 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 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C. 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D. 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 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潘疑选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A. 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 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 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 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的谈判,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这次谈判

    A. 消除了国共双方的分歧   B. 推动了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C. 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这一调整

    A. 有效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使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

    C. 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   D. 标志着农村改革的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行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 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 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 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

    A.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B.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C.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电视剧《长沙保卫战》(1939.9—1942.1)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该电视剧的播出说明

    A. 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

    B. 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

    C. 抗日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

    D. 对国民党抗战的认识更客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

    A. 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 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 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表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判断该时期

    地域时间

    中国北部

    中国西北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两广地区

    云贵地区

    均值

    1843年

    4.2

    4.9

    4.1

    4.5

    7.4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8.7

    4.5

    6.3

    A. 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

    B. 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

    C. 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

    D. 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3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 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

    B.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

    C. 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

    D. 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基本的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但后来中央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绝大多数地方的农民采用的是“包干到户”。这是因为

    A. “包产到户”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B. “包产到户”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

    C. “包干到户”更能调动生产积极性

    D. “包干到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万人。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三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