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6 题,其中:
单选题 31 题,选择题 2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1 题
  1.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自秦代开始,“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

    A. 皇权至上

    B. 皇权独尊

    C. 君权神授

    D. 皇位世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权威逐渐扩大,到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内阁不但掌握“票拟”,地位也凌驾于六部之上。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太监权力也不断上升,一度出现了宦官专权。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 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 内阁和宦官分权制衡,有利于民主政治

    C. 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加强

    D. 内阁和宦官权力的扩大破坏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

    A. 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 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 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宰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

    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女性地位低下

    B. 婚姻讲究门第

    C. 择婿方式独特

    D. 大臣拉帮结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人采取

    A. 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   B.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 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A.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位的应是    (    )

    A. 二哥(20岁)   B. 四哥(15岁)   C. 大哥(23岁)   D. 三哥(18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周代,天子死称为“驾崩”,诸侯死称为“薨”,卿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平民、奴隶死称为“去世”。周代采用上述不同说法的目的是

    A. 维护官僚特权   B. 规范等级秩序   C. 体现终极关怀   D. 突出皇权至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 “周公…立七十一国”

    D.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对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理解正确的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血缘纽带

    C. 根除了割据势力   D. 体现了贵族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反映了皇权相权矛盾   B. 提高了决策理性

    C. 体现了君主立宪优势   D. 否定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郡守是长沙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长沙郡无权任免益阳的县令

    D. 益阳县是长沙郡守的封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秦始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

    A. 南方   B. 东方   C. 西方   D. 北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 郡国并行制度   B. 君主专制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一位年轻人准备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他的理想是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这位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朝代和他理想中的任职部门应该是

    A. 隋朝尚书省

    B. 唐朝门下省

    C. 宋朝枢密院

    D. 元朝中书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 君臣地位发生变化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上的束缚

    B. 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C. 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程式化

    D. 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侯王”的成因。基于材料中的分析,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初年的地方治理措施。

    (3)北宋地方治理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