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判断题 3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A. 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 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 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其中的“它”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42年,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A.中国是世界强国 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中国会打败日本 D.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英国统治集团不惜发动侵略战争打开外国的大门。”英国发动的首次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场运动在上海爆发 B.运动是由学生最先发起的

    C.运动后期的主力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 D.这场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列宁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了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的疯狂镇压。这样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列宁评价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经三十年而成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在近代中国,持上述观点的属(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日本在合约中获得了 华设厂的权利,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它们也拥有了这项权利……….这里说的是“合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凡尔赛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如图所提供信息相关的是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 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

    D. 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面的一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

    A.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 B.抗日救亡道路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D.近代化的探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6年12月26日《大公报》称:“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昨天晚间,全国自都市至城关,自成人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这里所述的“喜讯”最有可能的是 (   )

    A.七七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的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申报》刊文称:“自权力之祸中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从内容看,这种论调最有可能抨击的是(   )

    A.洋务派拜洋人为师 B.维新派搞乱了朝政

    C.民国初年移风易俗 D.五四无政府主义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判断题 共 3 题
  1.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指的是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可知他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革命中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掌握政权和武装的重要性……“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  《中国共产党史》第一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

    (1)材料一是对哪次革命历程的总结?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材料二 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深深地陷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当时中国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到“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春,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写成1800字的《上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18省在京参加完乙未科进士会试、等等发榜的举人响应,1200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18省举人与数千市民会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和约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材料三  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博斯坦赴台儿庄前线,他在1939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记载:他去台儿庄之前,由个10岁的中国男孩被日军胁迫到中国守军阵地侦查,在随后的炮击中,中国守军都很困惑,日军向空旷的原野上倾洒了那么多的炮弹,为什么?原来这名10岁孩童向日军汇报时,故意颠倒了中国守军的方位……..

    (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材料一中“拒和”具体指什么。材料二所述“拒绝和约签字”中的“和约”指的是哪个“和约”?

    (2)综合材料一、二,说说两次运动的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3)从以上三则材料所述史实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历史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围,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向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创办的企业有何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

    材料四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青春》(发表于1916年的《新青年》杂志)

    (3)材料四中《新青年》杂志是哪一运动的主要阵地?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4)根据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之路经历了怎样具体的转变?

    (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