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春,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写成1800字的《上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18省在京参加完乙未科进士会试、等等发榜的举人响应,1200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18省举人与数千市民会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和约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材料三  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博斯坦赴台儿庄前线,他在1939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记载:他去台儿庄之前,由个10岁的中国男孩被日军胁迫到中国守军阵地侦查,在随后的炮击中,中国守军都很困惑,日军向空旷的原野上倾洒了那么多的炮弹,为什么?原来这名10岁孩童向日军汇报时,故意颠倒了中国守军的方位……..

(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材料一中“拒和”具体指什么。材料二所述“拒绝和约签字”中的“和约”指的是哪个“和约”?

(2)综合材料一、二,说说两次运动的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3)从以上三则材料所述史实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历史认识?

八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