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9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增强了民族意识

    B.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确立了共和政体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9 题
  1.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 平津战役

    B. 淞沪会战

    C. 渡江战役

    D. 百团大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 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 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 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 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这表明当时

    A. 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   B. 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C. 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   D. 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

    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中写道:“假如英法联军的‘远征’根本没有发生,从而使本书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该多好啊。”英法联军的“远征”

    A. 迫使清政府成为其侵华工具

    B. 达到了在华设厂的目的

    C. 实现了深入中国内地的战略

    D. 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大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晚清外交史》提出,清廷外交的条约体系由“执行条约”、“保全和局”到“完全屈服”、对帝国主义“有求必应”,列强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权益。下列属于列强借助清廷“完全屈服”获得的权益是

    A. 割占中国领土

    B. 设立北京使馆区(界)

    C. 在华投资设厂

    D. 传教士可在中国内地传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毛泽东曾说:“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是由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呐喊,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在他看来,辛亥革命

    ①革命纲领不明确

    ②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③思想动员不充分

    ④资产阶级未掌握领导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 改变了社会风俗习惯

    B. 激发了民族意识

    C. 科学和民主得到弘扬

    D.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所示为国画《遵义曙光》,该画之所以起名为“曙光”,是因为此次会议

    A. 批判了右倾思想路线的错误

    B. 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的流毒

    C. 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

    D. 对中央右倾错误问题进行了清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B. 解放军反攻作战取得胜利

    C. 战略决战在东北地区发动

    D. 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被通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通商口岸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它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 改变了当地经济结构

    B. 破坏了中国城乡经济

    C. 是中国对外开放窗口

    D. 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68年,厦门进口洋纱的数量较“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1871年,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利,以充土纱”。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

    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 洋纱在中国市场畅销

    D. 民族纺纱业的发展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世纪末,清政府经商部奏请“通饬”安徽省及基地各省各埠设立商会,“以期联络商情,而资保护”。这表明

    A. 商部在近代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B. 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

    C. 清政府完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 发展商业足以缓解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一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追求

    A. 工业化的实现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民族独立富强

    D. 实现民主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

    A. 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民族工业走向世界

    D. 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铁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

    C. 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实现

    D.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侵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该公司的经营

    A. 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 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 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巩固

    D.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西方的启蒙思想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早期维新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D. “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说:“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表明他

    A.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B. 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 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

    D. 倡导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汉语中不仅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 弘扬传统文化

    B. 提倡自由平等

    C. 推进文学革命

    D. 否定西方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C.政权更替频繁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孙中山晚年曾说:“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主要是

    A. 领导权和目标

    B. 指导思想和道路

    C. 进程和对象

    D. 依靠力量和对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材料表明毛泽东

    A. 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B. 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 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D. 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

    A.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D. 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

    “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九年,杨树诚将历年积累的资本在徐州筹建宝兴铁工厂和勘探钻务处。

    徐州交通便利,是苏北、鲁西、豫东的小麦集散地。杨树诚见猎心喜,为寻求更大利润,于民国十年底筹建徐州宝兴面粉厂,是为杨氏独资办实业的新起点。

    材料二  民国十七年,集资本60万银元,来蚌埠兴建宝兴第二面粉厂。工厂很快垄断了皖北一带的小麦,所出产价廉物美的宝兴“洋面”充斥市场。杨树诚在厂内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并采取增开夜班、对工人延长工时、严格惩罚制度等手段。与此同时,他不惜用巨款贿赂当地军政要员,甚至与一些高级将领结拜成异姓兄弟,以求得他们的保护。

    材料三  “七七”事变后,徐州、蚌埠成为战略要地,杨树诚本打算将这两处面粉厂迁往内地。此时国民党大军云集徐蚌,军队亟需面粉,李宗仁约见杨树诚。杨听罢,慷慨地说:“好吧,我听兄弟的,厂不迁了,全力以赴,日夜开工,确保五战区的军粮供应无虞。”

    ——上述材料皆摘编自《蚌埠市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树诚兴办实业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树诚第二面粉厂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树诚的企业没有内迁的原因及其面粉厂的发展前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