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 禁缠足,倡女权,男父平等新追求

    B. 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 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准海战役中,华东解技区片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准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是

    A. 民众的大力支援

    B. 解放军作战勇敢

    C.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 党中央指挥正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 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 创建福州船政局

    C. 成立轮船招商局

    D. 修筑京张铁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人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 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 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 变法裁撤冗官   B. 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 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胡适将旧“三从四德”改为反映男女平等、自由的“男人也要三从四德”: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材料所述情形有可能出现在哪一运动之中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2017年1用,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进一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继承。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 八一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始人在《章程》中最先发山”振兴中华”的时代强育。由此可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先河的历史人物是

    A. 孙中山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服装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赋予了新的含义:门襟五粒纽扣表示……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习近平主席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5年8月,民主人土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下列事件中体现毛泽东“弥天大勇”的是

    A.西安事变

    B.抗日战争

    C.重庆谈判

    D.渡江战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很快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确定为代国歌,后来被确定为国歌。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 )

    A. 田汉 B. 聂耳 C. 冼星海 D. 徐悲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8年4月11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一件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青铜虎蓥”(见下图)进行拍卖,并将当年参与联军“火烧圆明园”、劫走该文物的一名英国海军上校的家信公之于众。材料中的“参与联军”中的空格处应该填写

    A. 德意

    B. 俄奥

    C. 英法

    D. 美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如图承载的历史事件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该历史事件是

    A.金田起义 B.安庆陷落 C.天京事变 D.定都天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 )

    A.旅顺大屠杀 B.台湾被割占

    C.谭嗣同就义 D.八国联军侵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自作孽不可活》是当年一幅漫画,它指什么历史事件(   )

    A.“宋教仁案”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清帝退位 D.二次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其中,“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这是长征组歌中的《送别》。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送别”的发生地是

    A.并冈山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遵义 D.百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某同学想通过看电影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下列影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观看成,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②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了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天意”注定了蒋介石必然会失败

    B.毛泽东因为抽得了“上上签”所以最终取得了胜利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D.该事件后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列强侵略)

    材料一A.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B.义和团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

    C.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D.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仓皇逃离北京

    E.俄国乘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机,攫取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F.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手无寸铁的军民30万人以上

    (1)上面这组资料均与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有关。请按“战争与史实”的对应关系填全下面的空格。

    (志士努力)

    (2)中体西用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2)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

    (3)立宪之梦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时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由材料三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共和之路

    材料四  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依照材料四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其胜利果实被谁篡夺?

    (5)思想风暴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批判封建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

    (规律揭示)

    (6)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它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古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根据上图,归纳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工业发展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总结1912年到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1)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在哪一战争中取得了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北平获得和平解放发生在哪一战役中?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依据上面图文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民族之殇)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1949年4月23日,      (地名)      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并败逃台湾。至此,海峡两岸“骨肉分离”,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光明前途)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8)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