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0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选择题 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A. 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 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 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93-1895年,法国与瑞士陷入关税纠纷,相互提高关税,致使由法国输出到瑞士的商品减少了43%,瑞士输出到法国的商品减少了27%。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

    C. 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 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 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 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管子·海王》记载,“官山海”让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管仲的食盐专卖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的滥觞,之后备受各朝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 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 称雄争霸战争的需要   D. 盐铁专卖制的合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

    A. “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B. 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C. 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 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 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B. 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D. 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

    A. 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 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 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 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5~1936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6%。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为日本的1.8倍,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政府的推动

    B. 国内政局的稳定

    C. 国际社会的支持

    D. 科技发展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

    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 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 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D. 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 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 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 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D. 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A. 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B. 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C. 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东汉规定,各地“孝廉”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这种地区名额限制的规定为宋代之后科举制所沿袭。明清时期实行分省录取之制,即使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省份,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从这种名额限制、分省录取的做法可以看出

    A. “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公正性完全是骗人的

    B. 科举制的最大意义在于网罗最优秀的人才参加政府管理

    C. 科举制中各地名额限制完全取决与皇帝的个人好恶,缺乏任何客观依据

    D. 科举制中各地名额限制有利于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路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B、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指的是

    A. 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B. 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

    C.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D. 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D. 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 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横扫全球的经济风暴(1929年经济危机),将世界资本主义的巨宅大厦,推回到早年“国民经济”及帝国时代的陋屋规模.西方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运用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 重建世界货币体系

    C.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 建立极权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②“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③“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年—1985年)(单位:%)

    时间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5.6

    4.9

    5.1

    3.0

    2.3

    0.6

    麦迪森的估计

    5.2

    4.8

    4.8

    2.9

    1.8

    1.7

    苏联学者的估计

    7.2

    4.4

    4.1

    3.2

    1.0

    0.6

    A. 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 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 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

    B. 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C. 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

    D. 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世界

    中国

    20世纪

    70年代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

    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

    苏联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

    苏联入侵阿富汗

    尼克松访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

    改革开放

    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

    80年代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20世纪

    90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

    苏联解体

    欧盟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香港、澳门回归

    21世纪初

    “9·11事件”爆发

    欧元正式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面对举国征兵的形势,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随之而来。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政府先后动员200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不乏明星大腕。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美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劳工动员,工人们被海报描绘成后方的士兵。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战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自美国参战后,战略物资成为限制购买的物品,“不浪费任何东西”成了战争海报的主题之一,战争情报办公室还发起了一系列以海报为主的宣传运动。美国政府战时增加战争费用的重要方法是发行国家公债,“二战”的巨大军费中,50%是靠民间公债解决。此外,美国国家战争基金还向15个国家的30多个机构提供捐款。因男子被征入伍,1000多万美国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业生产,因而有不少海报突出妇女参加生产的作用。

    ——摘编自徐焰主编《画说二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美国战时宣传的主题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战时宣传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

    ——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美国人口统计局2012年9月12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为32229美元,不到非西班牙裔白人收入的60%;非洲裔美国人贫困率为27.6%,约为非西班牙裔白人贫困率的3倍。……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纽约市在2011年68.5万次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美国穆斯林人口不到美国总人口的1%,但是联邦政府调查的宗教歧视案件中,14%涉及穆斯林;在职场宗教歧视案件中,25%涉及穆斯林。

    ——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

    《十二铜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

    ——(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

    材料二  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

    (1)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2)说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