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 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

    B. 他说:“当我经纪人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赏光接受了球队的邀请”

    C. 为回馈新老客户,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本专营店开展上门惠顾活动,服务到家。

    D.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选项中实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⑴信造化之尤物也:尤物,风景优美的地方。⑵莫不中音:中,合乎⑶田父绐曰“左”:绐,延误⑷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⑸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⑹貌甚寝:寝,搁置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革除⑻始速祸焉:速,招致⑼及长,不省所怙:省,探望⑽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⑾遘者虽戚属不敢同起卧:遘,遇、遭受⑿然瓶粟屡罄:罄,空,净尽⒀聊乘化以归尽:聊,依靠⒁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⒂置杯焉则胶:胶,粘,指着地⒃责臣逋慢:逋,逃脱

    A. ⑴⑵⑷⑸⑺⑻⑽⑾⑿⒁⒂⒃

    B. ⑴⑶⑷⑸⑺⑼⑽⑾⑿⒁⒂⒃

    C. ⑵⑶⑷⑸⑺⑻⑽⑾⑿⒀⒁⒃

    D. ⑵⑷⑸⑹⑺⑻⑽⑾⒀⒁⒂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选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⑴善刀而藏之⑵项王身亦被十余创⑶往往阳狂垢污⑷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⑸当与秦相较⑹及仇雠已灭⑺敛不凭其棺⑻而心识其所以然⑼少有连,必多方钩致⑽余今大梦将寤⑾乃瞻衡宇⑿云销雨霁⒀而征一国⒁常在床蓐

    A. ⑴⑵⑶⑷⑹⑺⑼⑽⑾⑿⒁

    B. ⑴⑶⑷⑸⑹⑺⑼⑾⑿⒀⒁

    C. ⑴⑵⑶⑸⑹⑺⑻⑽⑾⑿⒀

    D. ⑴⑶⑷⑹⑺⑻⑼⑾⑿⒀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选项中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⑴与江山相发挥⑵视为止,行为迟⑶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⑷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⑸及凯旋而纳之⑹子灿见窗户皆闭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⑻岂非人事哉⑼又可冀其成立邪⑽余因而实之⑾吾辈无生理⑿仇温柔也⒀奚惆怅而独悲⒁千里逢迎⒂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⒃沐浴清化

    A. ⑴⑵⑶⑷⑹⑺⑻⑼⑾⑿⒀⒁⒃

    B. ⑴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⒀⒁⒂

    C. ⑴⑵⑶⑷⑹⑺⑻⑼⑽⑾⑿⒁⒂

    D. ⑵⑶⑷⑸⑹⑺⑻⑽⑾⑿⒁⒂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如宝装屏风⑵良庖岁更刀⑶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⑷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⑸余既耸然异之⑹则不快吾意⑺礼天下之奇才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⑼将成家而致汝⑽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⑾牖其前以通明⑿仇甘旨也⒀善万物之得时⒁襟三江而带五湖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⒃历职郎署

    A. ⑴⑵⑷⒂/⑶⑹⑻⑼/⑸⑽⒁/⑺⑾⑿⒃/⒀

    B. ⑴⑵⑷/⑶⑹⑻⑼⑽/⑸⒁/⑺⑾⑿⒂⒃/⒀

    C. ⑴⑵⑷⒂/⑶⑹⑻⑼⑽/⑸⒁/⑺⑾⑿⒃/⒀

    D. ⑴⑵⑷/⑶⑹⑻⑼/⑸⑽⒁/⑺⑾⑿⒂⒃/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若稍饰以楼观亭榭⑵技经肯綮之未尝⑶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⑷戍卒叫,函谷举⑸何为而在此?⑹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⑺苟以天下之大⑻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⑼惟兄嫂是依⑽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⑾此疫作也⑿鸡鸣枕上⒀乐夫天命复奚疑⒁都督阎公之雅望⒂而莫之夭阏者⒃而刘夙婴疾病

    A. ⑴/⑵⑸⑼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⒃/⑽⑾/⑿

    B. ⑴⑿/⑵⑸⑼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⒃/⑽⑾

    C. ⑴/⑵⑸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⑼⒃/⑽⑾/⑿

    D. ⑴⑿/⑵⑸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⑼⒃/⑽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事实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是难以被取而代之的。

    ②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③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④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⑤大量转发的祝福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⑥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快手直播”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说“低俗”,有人说这代表了时代的选择,有人认为……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②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③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④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⑤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⑥今天班会上,班主任让他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 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 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 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D. 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 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你演奏吧

    [保加利亚]兹德诺夫卡·伊芙提莫娃

    “别拿走我的单簧管,万科,求你了。”伊万说,“你还记得有一回我用这个单簧管为你的爸爸演奏吗?你爸爸的肋骨疼得要命,但我为他演奏了一曲之后,他的身子一下子就舒展开了,关节也能活动了。”伊万穿着一件磨破了的棉衣,手里紧紧攥着一支老旧的单簧管。这乐器已然历经沧桑,褪色的表面上到处都是划印。

    “你已经在我这儿赊了整整几个月的账了,伊万,”柜台后面的男人说,“到现在你连一毛钱都没有还给我。”

    这个男人身处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算是咖啡馆、酒馆和便利店三合一的店堂吧。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万科,把稻米、白糖和面包卖给村民就是他平日的营生。

    穿破棉衣的男人抚弄着单簧管黯淡无光的音键,“我会在你儿子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所有表哥表弟堂姐堂妹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族里所有老人的葬礼上免费演奏。别把我的单簧管拿走。我儿子这阵子正在学呢。他在街上听到什么调子,就能在这乐器上立刻摆弄出来。”

    “你不应该这么贪杯啊,伙计。为什么你不去意大利找份工作呢?你早就应该去赚钱。”酒馆老板说着就伸手去拿单簧管,“我儿子还小。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婚。”

    “那会儿你为你儿子搞了个生日聚会,我为他演奏,一毛钱没收,你老婆听得都哭了。”单簧管手伊万说,“还有,牙医把你那颗烂牙拔出来的时候,你没求我过来给你演奏吗?你的嘴肿得跟一个枕头似的,是我吹着小曲儿给你止了疼。”

    “你给我止了疼是因为我们一起喝醉了来着。”万科打断了他的话,“而且在你搞定这件事之前,你把我最好的一瓶白兰地给喝了。”酒馆老板嘟哝着,伸手去拿单簧管,“看看这个!它只配扔进垃圾堆。”酒馆老板一脸厌恶地摇着头。

    “你可以拿走……你愿意的话,我去把我的冰箱给你拿来?”

    “那冰箱本来就是我的,伙计。我把它扔出去,然后你去把它捡走了。我才不要那个见鬼的冰箱呢。”

    “那就把我们厨房里的桌子拿走吧。它几乎是全新的。你看怎么样?”伊万问,新的希望让他的嗓门也响了起来,“孩子现在正学着怎么吹单簧管呢。把这玩意儿从他手里拿走该是多遗憾的事情啊。兴许将来他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呢。如果孩子他妈看到孩子没有了单簧管,会把眼睛哭瞎了的。”

    “我可不会喝得烂醉如泥,如果我真的对我儿子能干上音乐这一行特别在意的话。如果我想要我的儿子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我才不会像你这样懒得要命呢,伙计。”

    “你不能把我的单簧管卖给任何人,万科。它有年头了。它是我爷爷的,这你知道。他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和希腊的雅典都用它演奏过。后来我爸爸在索菲亚用它为矿工们演奏过……”

    “没门儿。再说什么都没用。还有别的什么我能从你这儿拿走抵账呢?”酒馆老板喃喃抱怨道。

    “那我能在晚上过来吗?”伊万问,一边解开破棉衣的扣子,“我把单簧管从墙上拿下来,就演奏那么几分钟,就几分钟。”

    “你觉得我看上去像是疯了吗?你保准会把我的客人们吓跑的。”

    酒馆的门打开了,一个骨瘦如柴的羸弱男孩走进来,他的个头可比酒馆的柜台还矮呢。

    “有其父必有其子。”酒馆老板嘟哝着,“曼诺,去告诉你妈,我不能再赊账卖给她白糖了。你爸爸会把单簧管留在这儿,我会再给你们五天的面包。就这样。”

    男孩沉默了。他的视线沉到了地面上,停留在那里。然后,他在身上的口袋里摸索着,掏出了一些零钱、四个带着裂纹的玻璃球、一把弹弓和一块干净的手帕。

    “万科大叔,”男孩开口了,“把这些都收下吧。用这些东西够不够把爸爸的单簧管买回来呀?这是村里最好的一把弹弓了。”

    “没门儿,曼诺。回家去。”酒馆老板说着,挠了挠自己的脑袋。然后他给了男孩一块巧克力。“拿着这个,小家伙,回到你妈那儿去。这儿冷得透心凉。快跑吧,不然,你该要得重感冒了。”

    “让我用这单簧管演奏几分钟吧。”男孩说,“让我先演奏一会儿,然后我会把我们家的狗洛克斯带来。我把狗给你,你把我爸爸的单簧管给我。”

    酒馆老板把这破烂不堪的乐器交给男孩。“万科大叔,”他说,“如果你心里痛苦,不要怕。你听到我的演奏之后就不会再觉得痛苦了。我保证。”

    酒馆里很冷。刺骨的寒风在屋外咆哮,房间里弥漫着塑料、香烟和山毛榉的柴火半燃半熄的气味。

    静谧的音乐从老旧的单簧管里流淌出来:如此温柔的旋律,像是一个男人从漫长的病痛中恢复过来,像是一个孩子在街上发现了一把超棒的小折刀,像是你茶里的白糖块,像是你饥肠辘辘时的一碗豆子汤……这小家伙的单簧管吹奏个不停,直到村里最老的爷爷也一跃而起,和年轻女孩们一起跳起舞来。

    终于,这男孩停止了演奏,老旧的单簧管看上去又变得黯淡无光、遍体鳞伤,仿佛伊万的爸爸的手从没触摸过它。伊万的手也没触碰过它。

    酒馆老板不再瞪着柜台上的酒瓶子看了。“小子,”酒馆老板说,“拿上你的单簧管,一路跑回家去吧。告诉你妈,我会给你一个礼拜的面包。算在我账上!我请客!为什么你要演奏成这样呢,小子!”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包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启示人们:要看到人性的光辉,要坚信困难终将过去。

    B. 本篇小说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立、紧张、不可调和,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 小说中万科是一个集咖啡馆、酒馆、便利店为一体的店铺的老板,为人豪爽仗义,热情大方,长期帮助伊万一家。

    D. 小说中语言描写颇为精当,尤其是贯穿小说整篇的对话描写更能彰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2.小说多次写到单簧管“老旧”“黯淡无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对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伊万,有人认为是店主万科,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B.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C.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D.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入,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1.下列加点实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辟公府掾、尚书郎   征召

    B. 委重于冏          交托

    C. 督兵迎帝          督促

    D. 饮讫            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 “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 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 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 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 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 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 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⑴且放白鹿青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⑶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⑷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⑸苏洵在《六国论》的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喻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⑹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君王临幸。

    ⑺《左转·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到自己屡遭挫折,不免黯然神伤。

    师傅见状对他说:“悟远,雨有声吗?”

    悟远说:“当然有了,师傅,你听这雨声,噼里啪啦的,多壮观呀!”

    师傅回答:“不,你错了,雨本没有声。当它落下来的时候,遭遇了阻拦,砸在了屋檐上,砸在了雨棚上,才反弹出了有力的声音。所以,你听到的不是雨声,而是雨遇到阻拦后发出的声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