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商周早期,礼器和兵器是青铜器的主要应用形式,其纹饰图案多具有庄严、厚重、神秘、威严的特征。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纹饰方面则开始发展写实的特点。到东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应用,纹饰特点更多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场景。”据此最能说明

    A.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日益提高

    B. 商周时期青铜器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C. 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D. 商周文化的人本主义色彩日渐浓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

    A.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B.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

    D. 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由外国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 如下表。材料表明(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系列

    “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 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 (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 B.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

    C.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 D.中外文明交流双向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吕后神位从高祖刘邦神位旁移走,生前并不受高祖刘邦太多宠爱的薄太后神位被放在高祖神位旁,接受后人高规格的祭拜,史称“退吕进薄”。光武帝此举意在

    A. 改变皇室祭拜习俗

    B. 震慑外戚加强皇权

    C. 清除吕氏残余势力

    D. 匡正薄氏太后名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 宰相专权趋势出现

    B. 三省六部制被废除

    C. 专制皇权有所削弱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元朝王祯是著名的农学家,编写了《农书》。但因《农书》字数多,难于刻印,他就准备采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活字三万多个,约两年完工。最为可贵的是,王祯把这些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之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农书》是一部科技著作

    B. 元朝以前出现雕刻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技术由王祯发明

    D. 木活字印刷术提高了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正德四年,有一艘暹罗(今泰国)船遭遇风暴漂到广东境内,因不属朝贡船只,所以按规定不准进行贸易。但广东地方官以作军需之用为借口,征收其货物税,并同意进行贸易,开创了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的先例,并在第二年得到朝廷的肯定。这表明

    A. 民间自由外贸恢复

    B. 海禁政策已被废除

    C. 吏治腐败破坏传统政策

    D. 朝贡贸易体系打开缺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嘉庆十三年,皇帝命大学士董诰根据乾隆《御题棉花图》编成《授衣广训》,颁行天下。光绪年间,反映某地先进农耕和蚕桑技术的图谱相继出现,如光绪石刻《耕织图》、木刻《桑织图》、《桑蚕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政府税源发生改变

    B. 商品经济出现繁荣

    C. 农业被视为立国之本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

    A. 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

    B. 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

    C. 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

    D. 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绝对不能回避“当事人”康有为的《戊戌奏稿》、《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可以说,这些史料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材料”。遗憾的是,经学者研究发现,康、梁人均在以上史料中有作伪的痕迹,和史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原始材料”是事发时留下的材料

    B. “原始材料”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C. 历史研究只能借用“原始材料”

    D. “非原始材料”更有利用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亚洲同盟”“日中提携”的议论便不绝于耳,以至发展为“大亚洲主义”思潮。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主张以“亚洲精神”联合各国与各民族,恢复亚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据此可知

    A. 中日两国“大亚洲主义”思想一脉相承

    B. 孙中山具有传统“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

    C. 日本人具有复兴亚洲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D. 中日两国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挥共同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17年,金鸿翔在上海开设“鸿翔女子时装店”,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宋庆龄曾称赞其“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粹、经济干城”,蔡元培称赞“国货津梁”等,这一时装店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标杆。这反映出

    A. 历史名人引领时尚潮流

    B. 西式时装成为主流服饰

    C. 民族企业重视广告宣传

    D. 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美关系不仅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也是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双边关系。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最初目光聚集在对华航海贸易上。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棉布和茶叶早已吸引着北美十三州的人民,特别是茶叶贸易,更激发了十三州人民的反英独立运动。……1784年,美国在建国后派出第一艘开往东方的商船“阿特莱”号,目的是用它满载的人参去换取双倍价值的中国新鲜茶叶。同年,美国商人罗伯特·莫理斯和丹涅尔·巴驾联合打造了一艘名叫“中国皇后”号的360吨的木帆船,从纽约启程,横渡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经过188天航行,最终驶进了珠江,停靠在广州南郊黄埔港。美国商人在广州将带来的人参、羽纱、毛皮、铅和棉花抛售一空,然后收购茶叶、丝绸、瓷器、南京土布和无数惹人喜爱的商品。“中国皇后”号从广州装载的中国货共有4498担,其中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占了全部货物的三分之二。其余的货物有土布24匹,瓷器96担,丝绸490匹,肉桂21担,还有黑胡椒、银器、漆器、牙雕、丝手套和服装,总共值银71767两。这些中国商品对美国人展现了一个新夭地,预示了将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一股比欧洲大陆已经晚了许多的中国热。航行进行顺利,商业上更是十分成功,为投资者获取了相当于总投资额四分之一的利润,获取净利30727美元。新英格兰商人从此喜出望外,賽伦、波士顿、普罗维登斯、纽约、费城的商船相继开赴广州,迎来了美国商船开展中国贸易的热潮。……到1803年,美国对华贸易总值不但凌驾于英国之上,而且超过了欧陆国家对华贸易的总和。

    ——摘编自《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于独立后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农业国,没有工业品可供出口,因此中国在早期的中美贸易中一直享有顺差,美商主要用白银支付逆差,从而使中国得到相当多的硬通货。为缩小贸易逆差,美商从19世纪初开始,也紧随英国鸦片商向中国走私鸦片。

    第二次美英战争后,美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对华商品贸易中的本国工业品逐渐增加。1826年,美国开始对华输出自产棉布,约值1.5万元;1835年,输往中国的美国棉布已价值17万元;1838年更增至50万元,该年度美商在华贩卖的英国和欧洲的棉布价值只有2.5万元。

    ——摘编自金卫星著《中美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贸易初期发展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初美国对华贸易呈现的新变化,简析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唐代科举取士名额很少,而且考中的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核才能做官。到宋代,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但可以立即做官,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笫者。宋初每届取士人数与唐代大体相同,不过二三十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颕。此后,每届大体维持在三四百名的录取规模。鉴于唐代科举帖经、墨义完全是考死记硬背儒经,而诗赋考试与治国关系不大,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唐代科举考试主考官基本由礼部侍郎担任,这不仅造成了礼部权力的专擅,还易于营私舞弊。宋代实行杈知制度,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后,要立即进驻贡院,隔绝与外间的联系,称为锁院,防止串通作弊。除主考官之外,还要另行委派若干副考官,称为同知,以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考生交卷后,先后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录出来,交给阅卷人评阅。武则天时期一度实行殿试制度,到宋代开宝六年(973年)正式实行,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摘编自刘玉梅、吕志茹《中国近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实施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科举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有识之士,一方面警觉到现代文明已经面临衰败,另亠方面也谛视中国文化传统,寻找可以与现代文明互补的因素。目前,很多西方人士已经发现,至少在养生方面,中国传统中的生活态度足以挽救西方往往走极端的偏差。由此起步,可能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利用厚生等种种角度,都会有人发觉,融合中国与西方文化,或建构新的文明体系,是全球人类共有与协作的根本。

    ——引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观点。(要求:对材料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不得照抄材料;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