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选择题 1 题,填空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马克思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妥协行为不满

    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 英国武装侵略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 百团大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 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 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 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是.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A. 街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报刊报道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皇帝制度

    D. 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A. 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 要解除地方割据

    C.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 要改革官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在评论某纲领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该纲领是

    A. 《南京条约》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 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孙中山建议国史院修撰《国史前编》时“欲至其详细,当从海外各地再行收集材料,乃可呈采。”“若里居、生殁、婚异,凡为群之众,非家乘(注:族谱)一无所稽焉……家乘所详,视官史且信”。孙中山意在强调

    A.民间史料比官方史料信度高       B.史料孤证不立,应广搜博采

    C.要坚持民生主义的史学观念       D.治史应立足国情并学习西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第一个要求推翻清政府

    B.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D.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 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 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

    D. 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

    A.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B.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C.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人说:“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还在路上。”这里的两个“时代”分别是指

    A. 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 君主专制时期、人民民主时期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 闭关锁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 "还我青岛"

    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

    A. “左”倾错误开始滋长

    B. —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

    D. 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 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 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 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在此,毛泽东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

    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绩以鼓舞全国士气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

    D、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共同纲领》的制定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辛亥革命昭示了人民应有的权利,它是在革命条件尚不充分,但清王朝已经一触即溃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背水一战,以退求全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首创伟业,可谓20世纪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对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称辛亥革命为“光荣革命”,是因为它结束了封建制度

    B. 辛亥革命使国人看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一线曙光

    C. “一触即溃”表现为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D. “以退求全”是因为革命党人痛感社会觉醒和革命武装的严重不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题文)全国抗战之初,李宗仁发表《焦土抗战论》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他的这一主张后来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下列对双方主张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李宗仁的主张充分表达了民族抗战的决心

    B. “焦土抗战”是当时中国抗战的最佳途径

    C. 批评者在政治立场上与李宗仁严重对立

    D. 批评者基本上应该被判定为汉奸卖国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礼记》中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 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 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 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 天子为“天下共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以下所提供的材料你必须认真研读,我们提供二组不同角度的问题,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组探究并作答(选择其中一组作答,写清第几组答案)。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1)探究题第一组(自选)

    ①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②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有人说是八年,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有这样两种说法。

    (2)探究题第二组(自选)

    ①两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②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中国抗战的历史,说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