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单选题 1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5 题
  1.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B.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C.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过去学界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争回山东权益,是“外交失败”;但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北洋政府在外交方面是做出过很大成绩的,如拒签对德和约、收回奥国在华特权、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中解决山东问题。这说明

    A. 多角度论证使历史更加接近真实

    B. 研究者的个人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C. 近年学者比过去学者更尊重史实

    D. 历史研究角度转变影响历史解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77年,时任总裁马丁访问北京,再次表达可口可乐希望重返中国的愿望。马丁说,他们在中国设厂,重点不是卖给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针对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特别是欧美游客。1978年12月,撤离大陆30年的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有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为港资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A.经济全球化是可口可乐提出并能够重返的主要原因

    B.马丁的说词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徘徊和犹豫

    C.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是可口可乐返华的基本保证

    D.可口可乐与中国市场的离合折射了近现代的中美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俄(共)布十一大会议上,列宁作报告说:“同农民群众,同普通劳动农民汇合起来,开始一道前进,虽然比我们所期望的慢得多,慢得不知多少,但全体群众却真正会同我们一道前进。到了一定时候,前进的步子会加快到我们现在梦想不到的速度”。这一认识

    A.阐述了《四月提纲》的核心内容 B.背离了《布列斯特和约》

    C.揭示了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 D.是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会议。如表为历史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这反映出

    时间

    地点

    主要议题

    1993

    美国

    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促进APEC内部和区域间合作以及有关机制和手段

    1997

    加拿大

    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

    2005

    韩国

    区域内贸易协定及自由贸易协定、经济技术合作、反恐合作、APEC改革

    2010

    日本

    增长战略、人类安全、区域经济一体化、多哈回合谈判、APEC未来发展

    A.经济和安全问题一直受共同关注

    B.冷战后期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C.成员国存在共同利益是合作基础

    D.发达国家仍然掌握会议主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其日记中写道:(该纸出土时)麻质、白色,四周不完整;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同时出土者还有黄龙元年(前49年)之木简。这一记述

    A.挑战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论断 B.因未得学界公证而有失真之处

    C.可作为造纸术始于西汉的证据 D.说明纸张作为书写材料已经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这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A.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B.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81年陈启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因当地作坊织工捣毁新式机器缫丝厂被迫迁厂到澳门,1887年陈启沅重回南海县开办缫丝厂时,特意开发了与传统手拉丝车相似的脚踏式缫丝单机,很快就普及到了家庭作坊。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矛盾 B.激发人们兴办缫丝厂的热情

    C.增加所办缫丝厂的原料供应 D.推动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诗经·板》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此篇最有可能出自《风》

    B.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C.主旨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D.西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导致宫廷服饰出现较大变化,王室审美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审美观念如此变化的根源是

    A.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

    B.英国国教的建立

    C.英国君主权力的限制

    D.英国经济的衰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推出25页的封面故事,大标题是:“香港的未来:晴天,有云”。否定了其姊妹杂志《财富》于1995年发表的关于回归将令香港“死亡”的预言。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该杂志的理念发生了变化

    B.“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发展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为题材,绘制了一幅示意图(下图),图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开天辟地”

    ②“理论成熟”

    ③“战略决战”

    ④“北伐风云”

    ⑤“星火燎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①②④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点石斋画报》(1884年创刊,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其中有一期题为《飞舟穷北》的画(如图),根据美国的一篇报道,配文日:“美国……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详实地报道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B.此刊应与《民报》同时在市面流通

    C.传播新知是这一类刊物的首要特征

    D.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三、二世纪,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交易的共同市场。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就此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法律是事实的公认。”而现在恰是要对新的社会情况作出新的公认的时候。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1)材料一反映此时的罗马已进入什么时代?罗马是如何“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的?

    材料二  中华法系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原生法系,其丰富的内涵不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也适合于相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国情,故而有可能奉中华法系为母法。历代王朝重视法典编撰,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之罪,由于重公权轻私权,因此国家刑法发达,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则视为细事,缺乏应有的法律调整。

    ——摘编自张晋藩《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

    材料三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清末和新时期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

    桑弘羊说:商鞅相秦,外设百倍之利而民不见赋税之增,“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官营经济以超额的垄断价格代替利税的征收,国家源源不断地攫取暴利而民众却不知觉。垄断造成的高价掠夺使民众苦苦挣扎,因此还可抑制民间力量的成长,“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杜君立《舌尖上的帝国——中国盐政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  唐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代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占城稻的引进,使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宋代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

    ——《浅谈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人们饮食的变化。

    材料三  史学家威廉斯说:“没有蔗糖,就没有黑奴。”本来,罗马以后奴隶贸易就在欧洲销声匿迹,但因为蔗糖和“大发现时代”的结合,奴隶制死灰复燃。从1500年到1880年,有近1000万黑人被运到新大陆,他们中大部分的人被送到甘蔗园。为了获得这些奴隶,欧洲人把工业产品运到非洲。而财富则在美洲被奴隶们创造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向欧洲。他们生产的糖被英国人消费掉,英国人又把布匹、工具甚至刑具卖到美洲,被奴隶们“消费”。……蔗糖,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国际产品。

    ——《吃糖的历史和全球化历程》

    (3)根据材料二,概括糖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四  由于茶叶出口量增长迅速,市场需求增加,从而刺激了国内茶叶种植业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增多。清初全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用于出口。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 

    ——仲伟民《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茶叶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茶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大为发达,则在春秋战国之世。……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摘编自吕思勉著《每天学点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学术之兴风起云涌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材料三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从材料三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