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空想主义者欧文创办了棉纺织厂,他以慈善者的身份关心工人,禁止十岁以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为了减轻工人的家庭负担,他第一次为五岁以下的孩子创办了幼儿学校,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纪律为宗旨。对欧文这些举措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空想性,违背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具有欺骗性,讨好工人是为了更好的剥削

    C.具有进步性,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巴黎公社革命有一定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 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B. 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 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 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一开始遭到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的普遍反对,党的领导人李可夫、布哈林、加米涅夫等人也纷纷表示不同意列宁的主张。在是否执行提纲的讨论过程中,有许多人离开布尔什维克党而转向孟什维克。(经过列宁的反复做工作)在表决有关这一问题时,118票中有71票赞成。可见,《四月提纲》

    A.直接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B.导致党内出现重大分歧

    C.检验了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D.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 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面对《马关条约》的赔款,日本外交大臣井上馨直言:“在这笔赔款之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日元的收入,(以前日本)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所以,想到现在有3亿 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一赔款

    A. 改变了日本财政拮据的现状   B. 有利于加速日本资本的积累

    C. 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D.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淸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托克维尔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A.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B.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

    C.侧重社会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D.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7年11月,中国国内报刊纷纷报道:“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乱……俄京现无政府亦无议院,若数日内社会党首领不能阻止稳固政府,俄京不免大乱。”材料所述事件

    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建立了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完成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A.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C. 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D.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B.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 确立了联邦民主共和政体   D. 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 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

    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 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 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 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A. 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

    B. 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

    C.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

    D.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写了《资政新篇》,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严禁买卖人口”。这主要是因为

    A. 买卖人口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B. 买卖人口会使太平天国劳动力缺乏

    C. 《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

    D. 买卖人口是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94年《申报》写道:“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复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 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B. 声明了大清所处的正义立场

    C. 反映了中国舆论界虚骄自大的心态

    D. 力求坚定民众抵抗信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是一幅约成于1900年的漫画,其左右两旁配有字联,为“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充斥着强烈的反封建迷信思想

    B. 批判清政府投降于外来侵略者

    C. 控诉清政府对维新变法的镇压

    D. 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

    A.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这表明他

    A. 反对康梁变法维新   B.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

    C. 反对政府速行立宪   D. 呼吁民众谨守本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古代雅典司法制度中,为防止法官个人意志左右重大的司法判决而导致社会不公情形出现,雅典实行了随机从公民中抽取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组成陪审团对案件独立表决的制度。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防止官员滥用司法权力   B. 公民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D. 司法人员缺乏法律素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君主制,美国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德国确立了二元君主制,法国确立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这主要反映了近代欧美民主政治发展具有

    A. 渐进性   B. 连续性

    C. 曲折性   D. 多元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材料二 表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编制)

    请回答:

    (l)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2)表2中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美国特拉华州的代表马丁·路德在制宪会议上评论道:“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认为:“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典型表现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材料中,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制度有哪些看法?你支持其中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出现“悲惨结果”的原因。

    (2)请结合史实举两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

    (3)结合史实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建立起“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4)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