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 题,选择题 2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 题
  1.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A.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 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C. 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 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1 题
  1.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妇女再嫁得到尊重

    B. 科举取士注重人品

    C.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 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A. 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 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 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 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

    A. 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 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 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

    D. 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庄子认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这说明庄子强调

    A. 道法自然

    B. 绝仁弃义

    C. 无为而治

    D. 齐物逍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商贵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土众民之所有人。若一旦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这说明荀子

    A. 倡导民主思想

    B. 强调君主权威

    C. 鼓励百姓起义

    D. 主张尊君重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

    A. 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

    B. 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

    C. 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

    D. 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无数思想家.他们的言行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下列成语反映道家思想的是

    A. 刻舟求剑

    B. 守株待兔

    C. 人定胜天

    D. 以柔克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 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 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A. 复古主义的特色

    B. 严刑峻法的特色

    C. 程序简化的特色

    D. 以儒入法的特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这表明鲁迅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

    B.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

    C.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A.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A. 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 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C. 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D. 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先生也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最能反映

    A. 理学的核心是礼教

    B.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C. 理学思想的生活化

    D. “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 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爱人不亲,反(反思)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材料二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健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材料三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决不可能把社会引向理想境界。

    ——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复兴”的背景和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四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孟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