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5 题,选择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注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

    A. 采用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

    B. 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

    C. 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

    D. 注重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A. 彻底改造旧教育   B. 对教育拨乱反正

    C. 提高了教育质量   D. 收回了教育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出现了一个新词isegoria,意思是“言论自由”,但这一“自由”只意味着在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公民言论自由权被剥夺   B. 倡导公民关注公共事务

    C. 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 缺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世纪80年代,法国识字率在男人中已达到47%,在妇女中达到27%。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的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以上现象

    A. 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C. 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D. 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的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物,其能力只不过是适应环境而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意识只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一个狭小的部分。这一些思想的出现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 进化论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C. 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

    D. 现代主义思湖影响科学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里根政府时期通过的《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向州政府的33个教育方面的独立拨款项目合成一个简单的整笔拨款,并允许联邦政府以20页的管理要求取代667页旧的管理要求。这一规定

    A. 试图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消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 试图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D. 扩大了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宗法制已难以为继

    B.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C. 社会秩序正在转型

    D. 诸侯争战民生困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农村市场获得发展

    B. 海上贸易居于主导

    C. 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D. 区间贩运异常繁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熊人霖称的《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普民之至,给所执之种,稗为锄植而征其租;著民者,依寰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 人身控制的松弛

    D.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仁宗实录》卷十一载:咸丰初,晋商摊派捐输繁多,朝廷并给与捐输的晋商虚职官衔。1851年,榆次晋商常怿通过捐输获得“诰封武德佐骑尉从五品武官散阶”。之后,常家捐输频繁,朝廷封赏不断。这种做法旨在

    A. 弥补清政府的国库亏空

    B. 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C. 抵抗西方列强侵略

    D. 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费孝通(1910-200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广西瑶山和江苏江村做农村社会调查,目睹了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形成“经世富民”思想。1936年,费孝通调查江苏江村的农民生活后,在《江村经济》里提到:“江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从而产生社会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传统工业主要是乡村手工业,例如,整个纺织手工业本来是农民的职业,因此恢复农村手工业是根本的措施。”1981年,他在三访江村时指出:“我们不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来脱贫致富。由大中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部分设备,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部分资金,合作办中小型乡镇企业,成了一条双方有利的出路。

    ——摘编自李培林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曾经在四个层面上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政治层面——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

    社会层面——劳动与性别分工体系的形成;

    文化层面——宗教的衰落以及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取向。

    ——摘编自(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其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6月,一战爆发。8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1915年,协约国为打击德国在华势力,曾劝诱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袁世凯政府为摆脱日本控制,亦有参战打算,终因日本反对作罢。《朝日新闻》对中德问题有评论:“中国参与战事,将于和平会议得一席地,而获与日本对等之投票权,则会议处分青岛等问题时,日本将不利。”

    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出严正抗议。协约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后,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北京政府内部却意见不一,演变出府院之争,最终段祺瑞掌握政局,决定参战。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皆主张对德宣战并掀起舆论热潮。8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

    ———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期间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A. 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 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 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 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