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非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1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

    ——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 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

    (1)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

    (2)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所取代。

    材料二21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2013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泰“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费孝通(1910-200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广西瑶山和江苏江村做农村社会调查,目睹了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形成“经世富民”思想。1936年,费孝通调查江苏江村的农民生活后,在《江村经济》里提到:“江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从而产生社会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传统工业主要是乡村手工业,例如,整个纺织手工业本来是农民的职业,因此恢复农村手工业是根本的措施。”1981年,他在三访江村时指出:“我们不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来脱贫致富。由大中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部分设备,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部分资金,合作办中小型乡镇企业,成了一条双方有利的出路。

    ——摘编自李培林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请从表中提取2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的屡次败北,彻底暴露出旧有军的腐朽,朝野上下群起呼吁必频改革旧军,建立新军。基于这种形势,袁世凱向光绪帝建议改革军制:募练新军。他的主张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于1895年12月8日获得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建科军的权柄。军队设督练处, 袁亲自领督练官。新建陆军采取德国和日本建制,,营制分左右两翼,每翼分統步、炮、马、工程、辎重各兵种;教官多自德国聘任;新式武器多从德囯购置,全军一律习洋操,实开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袁世凯在军队中大树特树个人绝对权威,通过官禄利诱,很快培植起一批亲信死党,把军队训练成带有浓烈人身依附性质的武装。   

    ——摘编自罗雪《晚清军事制度变革及其念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廷新建陆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建陆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注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

    A. 采用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

    B. 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

    C. 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

    D. 注重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10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要求议会下议院议员必须拥有法定水准以上的收入,而这一水准之高,仅数千人能够达到。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贵族保持了较大的政治影响

    B. 光荣革命成果未能得到巩固

    C. 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D. 国王试图加强对议会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的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物,其能力只不过是适应环境而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意识只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一个狭小的部分。这一些思想的出现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 进化论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C. 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

    D. 现代主义思湖影响科学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里根政府时期通过的《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向州政府的33个教育方面的独立拨款项目合成一个简单的整笔拨款,并允许联邦政府以20页的管理要求取代667页旧的管理要求。这一规定

    A. 试图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消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 试图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D. 扩大了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

    A. 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B. 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 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 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

    A. 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

    C. 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 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南宋到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一直是粮食出口区。清代中叶,按耕地数和人口计算,即使只利用一半的耕地,该地粮食供应本应充足。事实上,广东全省每年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输入稻谷400万石左右,至少一半是供应珠江三角洲的。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缺粮的主要原因是

    A. 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D. 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认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皇帝无权阅读史官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故帝王将相惧怕史官。这种情况说明了

    A.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以史为鉴

    B. 后世评说对帝王将相的制约

    C. 传统人伦思想制约帝王行为

    D. 帝王将相功过由史官来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40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主席奠克-维卡在致荚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适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材料反映出

    A. 清政府的政策损害了大英帝国尊严

    B. 英国通过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

    C. 中英之间的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D. 工业革命使英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建国后,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中发现,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8.69%的农户租种别人土地。1953年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29%,比1952年增加了550%,出卖的土地数量占土地总量的0.22%,比1952年增加506.93%。这些现象的出现

    A. 反映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

    B. 说明建国后土地改革成效有限

    C. 表明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D. 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材料反映了

    A. 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B. 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古希腊的民主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

    D. 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