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句子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________;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吟唱得________;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多少人的牵挂书写得________。

    A. 荡气回肠   感人肺腑   缠绵悱恻

    B. 感人肺腑   荡气回肠   缠绵悱恻

    C. 缠绵悱恻   荡气回肠   感人肺腑

    D. 感人肺腑   缠绵悱恻   荡气回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需要有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B. 在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C. 调查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

    D. 武汉市公交集团有1000余名公交司机已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谈起马拉松的意义,一位在两年之内跑了21场马拉松的60岁老者总结:跑步使他健康,运动使他快乐。

    B. 对于公众而言,多读她的文学作品、多学她的淡定、从容,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

    C. 早在2011年,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就已经火过一遍了。

    D. 辞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词语,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寻觅(mì)      禁锢     锃亮(zhènɡ)     和言悦色

    B. 畎亩(quǎn)     蹒跚     始龀(chèn)      长途跋涉

    C. 胆怯(què)     蒙昧     狼藉(jí)       油光可见

    D. 凝视(nín)     恩惠     筋疲力尽(jīn)    抑扬顿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蓝天白云话风筝

    风筝是一种极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从历史上看,除布娃娃外,没有哪一种玩具,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时间有它那么长。

    风筝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世界上大多数航空史学家们都承认,风筝最早诞生于中国,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古书记载,最早发现的风筝是作战工具。公元549年,当时梁武帝被侯景的兵围困在建康(今南京)的台城中,他命人在城里放风筝,想用风筝送出诏书,搬救兵。可惜他的风筝飞不高,被敌兵射下,求救行动失败了。

    飞机发明以前,载人的大风筝曾在东方流行。1906年日本有人放起来的一具风筝重达2720千克,尾长146米。载人风筝曾用于各种目的,包括到敌区上空侦察和向被围困的城中运兵。

    欧洲第一具风筝是在1326年或1327年出现的。正像古代中国的风筝一样,这具风筝显然是作为武器而设计的。一份欧洲古代资料上画有用风筝向敌区投放火焰炸弹的情形,但欧洲风筝的起源大家也不清楚。

    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风筝曾是细长的三角形物体,做得像条龙。到16世纪末,由于受英国、荷兰和葡萄牙水手们从东印度群岛带回来的那些风筝的影响,欧洲风筝的尺寸变得像现在小孩玩的那么小。

    历史上首次成功的风筝载人飞行,也是出于中国。公元559年,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十年,文宣帝高洋要杀尽姓元的,命元姓死囚都抓住风筝从金凤台上跳下去,结果除一人外,其余都摔死了。这一名侥幸活着的人叫元黄头,他抓住风筝从金凤台飞到紫陌,安然着陆。这段历史,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陈纪一》中有记载。

    在19世纪以前,欧洲没有人想用风筝载人。后来,英国一位教师,名叫乔治·波科克,他制造了一个大型风筝,用一辆马车拖着,快速驶过乡村。风筝载着他的女儿飞上天空。

    澳大利亚人劳伦斯·哈格雷夫曾做过许多种风筝。1893年,他制作了一种简单的箱式风筝。这种风筝具有较大的升力,稳定性也比较好。从1905年水上滑翔机开始,欧洲早期的许多飞机和滑翔机都采用了哈格雷夫设计的箱式风筝作为机翼,用以产生升力。

    飞机出现后风筝的发展并未停止。风筝继续在为各种目的而使用着。气象学把箱式风筝作为一种比较便宜而有效的运载工具,把仪器送上千米的高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艇曾用风筝载人升到相当高的空中,侦察敌方舰船的动向。

    近20年来,风筝已发展成为软式翼伞。美国研制出来的非硬式风筝,是非常好的翼伞,呈弧线翼形,其上下两层伞面都是尼龙布做的,前缘和后缘都有洞口,能在风压作用下鼓胀起来,伞弦使两层伞面保持平行。这种箱式翼伞型的风筝的效能非常好,几乎可垂直升空,所以它已被用来在山顶上空进行气象观测。

    风筝作为业余文娱活动的器具,仍广泛流行。例如,用风筝钓鱼,用风筝滑水……

    1.下列关于“风筝”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风筝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世界上大多数航空史学家们都承认,风筝最早诞生于中国。

    B. 最早发现的风筝是作战工具。

    C. 历史上首次成功的风筝载人飞行出于欧洲。

    D. 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风筝曾是细长的三角形物体,做得像条龙。

    2.下列关于中外风筝的比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外风筝的起源目前都没有明确的说法。

    B. 从古到今,中外风筝都具有较大的升力和较好的稳定性。

    C. 飞机发明以前,中外风筝都有成功载人飞行的记录。

    D. 中国最早发现的风筝和欧洲第一具风筝是作为作战工具或武器而设计的。

    3.文章写到了风筝的很多用途,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箱式翼伞型的风筝几乎可以垂直升空,也可以载人跨越大洋。

    B. 载人风筝可以载人到敌区上空侦察和向被围困的城中运兵。

    C. 气象学家用箱式风筝把仪器送上千米的高空进行气象观测。

    D. 风筝作为业余文娱活动的器具,可以用来钓鱼、滑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文章,并完成后面小题

    你遗失了感动吗

    何爱兰

    感动曾是万金油,适用范围宽广,心理效果显著。以感动为核心,能搜索到一系列“善良”“真诚”美好的形容词。但是随着感动本身被质疑被滥用,人心变得日益“坚硬”。在节奏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把感动遗失在了风里?

    上课时,跟学生们谈起“感动”这个话题。我问:“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让人感动过吗?”

    他们就像回答明天有没有劳动课一样爽快,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那么,被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零零星星地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看着孩子无邪的笑脸,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被感动啊。”有嘴快的孩子回答。还有的孩子在沉默。是这个世界变得冷漠,还是他们的年纪太稚嫩?或许是,我们一向都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致他们渐渐丧失掉感动的能力我们都不心惊?而成人的世界,又有多少人,已经不会感动?

    我的心,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面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毫不动情,又是多么遗憾。

    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人力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走回巷口。半天,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上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那次,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20岁时,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子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我,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是全校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了课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如期而至。

    不久前,又在“感动中国”的晚会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2008年,如果我能到北京去看一看,住一住北京的平房,我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然而,我知道他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生活里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1.通读全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作者四次被感动的事件。

    3.如何理解“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这句话的含义?

    4.谈谈生活中你的一次“感动”或者“被感动”经历及体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④。”

    (注)①仆:我,表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④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担心做不到。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担心。诸,“之于”的合音。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蹴然易容     易:容易

    B. 小子不敏         敏:聪明

    C. 官大者,主恶之     恶:厌恶,讨厌

    D. 可以免于患乎      患:祸患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B. 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C. 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D. 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B. 这篇文章告诉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懂得拒绝。

    C. 孙叔敖在文中的观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 文中的孙叔敖是一个能清醒从政,善始善终的人。

    4.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江城中学八年级同学准备组织一次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事先做好如下工作。

    八年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表

    1.通过对以上表格内容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所喜欢的名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请简要说明理由。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3.名著《红心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

    C.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 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农民从野外捡回一只幼鸟,见它长的很漂亮就一直精心地饲养着。两年后,农民有事要出门,鸟儿无人照顾,农民想:“鱼入水,鸟归林。”,那就让它回归山林吧,出门前他很不舍得地把鸟儿放了。二十几天后,农民回家了,,想看看那只鸟儿会不会回家,不料想在山坡上果实累累的树林里看到的是它瘦弱僵硬的尸体。看林的老人说:“家养的鸟儿,用不着找吃找喝,慢慢失去了寻找食物的本领,,一旦飞出笼子,就难免饿死。”

    可悲啊,竟然还有饿死在果实累累的树林里的鸟儿!这只鸟儿的死引发你什么样的回忆或思考呢?

    请在整体把握材料语意的基础上,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