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4 题
  1. 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改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的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推动这次文明转型的因素主要是(   )

    A.新工具、新技术的发展              B.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的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下面这段文字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⑤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

    A.①③        B. ②④       C.②⑤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苏格拉底通过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哲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得不到的信息是(    )

    A.智者学派强调个人感受,易导致社会混乱

    B.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作用,以培养人的美德

    C.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诡辩学派产生

    D.苏格拉底崇尚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域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种观点的是(   )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但丁的《神曲》  ③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④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大论战。在路德的攻势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来。该“大论战”的主题可能是(    )

    A.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B.禁欲主义与个性自由

    C.“信仰得救”与教会救赎              D.理性主义与公民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表明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防止官吏滥用职权

    B.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共意志之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   )

    A. 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 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     

    D.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必然地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

    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帝

    C.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将“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利用的都是反冲作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箭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它们的数量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早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夏小正》      D.《氾胜之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个“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演变过程。这种变化反映了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的上 述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的作品应是(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卓别林的意思是

    A.人们更加热衷于观赏艺术表演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所熟知的常理

    C.经典力学理论通俗易懂而且较常见

    D.科学家不如艺术家受欢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的提出

    D.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曾经有人向拿破仑推销一项新技术发明,该发明有助于渡海作战,攻入英伦三岛,扫除法国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但该发明未被拿破仑采纳。这一新技术发明应该是(   )

    A.蒸汽轮船          B.电报         C. 望远镜         D. 飞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14年11月29日,《泰晤士报》社长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对此,四位同学发表如下意见,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这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A.甲         B.乙      C.丙         D.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62年在美国问世的《寂静的春天》,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死亡的河流”、“自天儿降的灾难”等。可是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2014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大的一场雾霾笼罩了中国,环境问题再度引起人们重视,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

    A.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B.耸人听闻,杞人忧天

    C.唯有依靠科技人类才能克服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始于英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某学者进行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

    演讲主题

    ……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科技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技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资产阶级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20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6分)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即那些传教士花费毕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的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三  在17、18世纪,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但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首先是中国因为不强,在信奉优胜劣败的欧洲人眼中,中国不行了……久而久之,欧洲人忘记了他们曾经有一段崇拜中国文化的历史. 而我们中国人也忘记了自己过去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季羡林为《中国纪行》所作的序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依据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原因。(6分)

    (3)材料三说“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许多弱点”造成中国国力不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欧洲发展动力”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