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妍(yán)     秘决   瞥见(piě)    根深蒂固

    B. 恪守(gè)     阴晦   恣睢(zì)     不言而义

    C. 拮据(jū)     觅食   撩逗(liáo)   前仆后继

    D. 诓骗(kuāng)   懦夫   豢养(quàn)   鸠占雀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会议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他却强聒不舍,令人生厌。

    B. 牛金星、宋献策加入起义军后,李自成如鱼得水。

    C. 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D. 中学生活五光十色,其中一定有许多人、事、景、物拨动过你的心弦,也一定有许多喜、怒、哀、乐让你不能忘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支持、认同和理解,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B. 为传递革命前辈们的精神与信仰,为党的十九大提高良好的文化氛围,10月19日晚,国家京剧院精心编排的现代京剧《党的女儿》在抚州汤显祖大剧院上演。

    C.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D. 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故事,众所周知。

    ②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③不甘平庸、追求卓越,需要砥砺“再坚持一下”的意志。

    ④又如“光盘行动”,唯有驰而不息地倡导、一以贯之地践行,才能显其价值与意义。

    ⑤始终不渝、持之以恒,为心中的一团火不断添柴,才能蓄积韧劲,用实际行动深挖一眼泉,播撒青春的光和热。

    ⑥试想,倘若他当初连续被拒两次就打道回府,可能就没有后来诸葛亮匡扶蜀汉的历史传奇了。

    A. ③②①④⑥⑤   B. ③①⑥④②⑤   C. ②①⑥⑤④③   D. ②③④①⑥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B.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C.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丽: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影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少题目。原题缺失,后人加标“阙题”二字。②刘眘(shèn)虚:字全乙,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唐代诗人。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 “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伤感。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浓墨重彩地写出山路和溪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 “至”字和“随”字,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清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深情。

    C.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情韵盈然,意境优美。

    D. 诗人不但描绘了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诗中藏有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③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④,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⑤,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⑥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⑦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⑧,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⑨,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⑩,悉封还之。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有删节)

    (注释)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殆:大概,几乎。④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⑤宋次道知亳州:宋次道担任亳州知州。⑥馔(zhuàn):饮食,吃喝。⑦殊废:不要打扰。⑧无以给旨甘: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美好的食物。⑨故茵辱,旧褥子。⑩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恕能言/其行事始终   B. 此非吾/所为来也

    C. 尽/其书而去   D. 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就(________)

    (2)遗(________)

    (3)信然(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

    (2)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4.选文表现了刘恕的哪些特点?请概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2)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

    (3)爱上层楼,__________。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蝶儿忙。

    (6)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古代帝王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而植物则不,尤其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动情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1期)

    1.文中两次叙述了品读红叶的事件,并由此引发了带一些“禅”的意味的思考。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引发的思考

    第一次

    A:______

    B:______

    第二次

    C:______

    D:______

    2.文章描写红叶,但作者在⑥段写到小河,第⑦段写水鹿的各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中,“灰”和“红”写出了作者感情怎样的变化?

    4.“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此句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5.句子赏析。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平淡的境界

    ①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之所以难,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能奏效的。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仍是苏东坡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所谓老熟,想来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龄阅历。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③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想到这一点,他感到很放心。

    ④当然,年龄不能担保平淡,多少人一辈子蝇营狗苟,死不觉悟。说到文人,最难戒的却是卖弄,包括我自己在内。写文章一点不卖弄殊不容易,而一有卖弄之心,这颗心就已经不平淡了。举凡名声、地位、学问、经历,还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肠,都可以拿来卖弄。不知哪里吹来一股风,散文中开出了许多顾影自怜的小花朵。读有的作品,你可以活脱看到作者多么知道自己多愁善感,并且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所感动,于是愈发多愁善感了。戏演得愈真诚,愈需要观众。他确实在想像中看到了读者的眼泪,自己禁不住也流泪,泪眼朦胧地在稿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⑤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佐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划线句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4.综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谈谈散文如何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平淡的境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家的眷恋。岁终年末,望着公路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过年的骑行大军,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魅力。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写一段有关“家”的感悟,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60字左右)

    2018年7月9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激烈冲突。冲突中,巴基斯坦的一位40岁的男子一家约三十几个人或死或散,这位男子幸存了下来,四处打听家人的消息,当展转找到5岁的小女儿时,这位40岁的男人抱住女儿痛哭流涕,说到:“我又有家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你可曾记得,那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番举动、一件小事……平凡细微,可却在你心底的最柔软处,落下了丝丝暖意。

    请以“落在心底的暖”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名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