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命题作文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字词书写 1 题,选择题 4 题,名著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雾,不知从何处而至,愈来愈浓,以至你看不清咫尺之遥的事物。

    不知何时,那缕清风,那片阳光,驱散了混沌,明媚了眼前的世界。

    雾,它可以困扰你的视线,却不能束缚你的行动,更无法裹你的神往。

    请你以“穿过迷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符合要求。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

    ①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②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也。(《〈庄子〉一则》)

    ④陈涉太息曰:“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⑥夕日欲颓, 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比喻新颖传神,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精suǐ________     ②阴huì______     ③探lí_______得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清朝末年,西太后统治时期,穷奢极侈,暴戾恣睢,丧权辱国,顽固腐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B. 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让人们动了恻隐之心,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手。

    C. 执着于一件事,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心无旁骛,追着自己心中的一缕阳光取奋斗,去努力,为了一个关乎自己一生的梦想。

    D. 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定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5月22日在西安举办的以“伟人故里·灵秀南充”为主题的南充旅游推介会,再一次把南充旅游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B.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C.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

    D.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足下”是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闾左”指贫苦人民,“黄发垂髫”分别指老人和小孩。

    B.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我们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歌行体诗歌。

    C. 老舍的《骆驼祥子》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小说刻画了祥子这一自尊好强、吃苦耐劳但最终却向命运低头的平民形象。我们学过节选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D.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东汉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这部史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该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B. 《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让朝廷官员表演棍技,按照技术高低赏赐,第一名赏给红丝线,第二名赏给蓝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

    C.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D. 《水浒传》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例如智取生辰纲,策划得极其巧妙;再如三打祝家庄,英雄好汉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摸清敌情,共同合作,最终一战而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⑴在小人国,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对格列佛说:“应该承认皇帝陛下多次表现宽大为怀,一再强调你建立的功绩,竭力想减轻你的罪责。财政大臣和海军大将却要把你处死……”这里的“功绩”是指①_____(写一项),王国对格列佛最终的处理意见是②__________________。

    ⑵阅读《水浒传》选段,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孙二娘道:“叔叔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

    ①孙二娘口中的“叔叔”是梁山上的哪位好汉?______________

    ②语段中的“叔叔”为何要逃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惟庸皆败。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下列句中“以”字用法跟“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中“以”字用法一样的是(     )

    A.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长

    B.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D. 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基不仅通晓经史,还精于象纬之学,人们把他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

    B. 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十分生气,刘基暗地踢胡床提醒后,太祖终于答应。

    C. 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D. 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木柱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___________

    ②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____________

    ③太祖悟,许之:_______________

    ④吾之相,诚无逾先生: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请赏析诗歌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2)尾联中的“俱消尽”三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1.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暗记

    聂鑫森

    ①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②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扫描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④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⑤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⑥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⑦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⑧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一番自家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⑨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⑪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⑫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⑬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⑭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⑮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⑯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⑰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⑱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⑲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故事情节发展过程和石丁的心理变化情况补充完整。

    拿到卷轴,极为满意→①______,分外愤怒→被指秘密,②______→得知实情,③______

    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1)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扫描着画的每个细部。(结合句中加点词分析)

    (2)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分析)

    3.胡笛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概括说明。

    4.请说说题目“暗记”的含义以及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