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还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心。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信是人的自在、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 国家观影响着文化观,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 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而且参与人数很多。

    D. 我国处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非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强调要从文化的载体中看到其内在精神。

    B.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民族文化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 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 文章中间分别从国家民族、国人以及知识分子等不同方面来谈文化自信的保障和主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 一个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国家一旦被消灭,它的文化就会灭绝。

    C. 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也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桑娅的新生

    【以色列】辛西姬·默凯迪

    清晨,桑娅又在噩梦中惊醒,她仿佛又听到了枪声、敲门声。桑娅赶紧从床上跳下来,蹲在地上双手紧紧抱住头。

    一年前,桑娅逃离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德国那个小城镇,她和她的犹太家庭惨遭蹂躏。党卫军带走了她丈夫,后来桑娅的姐夫也同样被党卫军抓走,她的姐姐、外甥、外甥女被送进一家兵工厂做苦工。最后,党卫军又直接从学校里带走了桑娅的儿子。几个月之后,在人权组织的帮助下,桑娅逃离了德国,只身来到纽约,得到了一份在大商场做缝纫的活儿。可对桑娅来说,她始终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白天,她埋头干活,不和任何人接触。到了夜晚,她躺在床上,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这天中午,桑娅独自坐在餐厅角落里吃饭,忽然有人叫她的名字,她抬起头,看到斯坦夫人向她走来。斯坦夫人在难民所工作,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桑娅有了住所,找到了工作。斯坦夫人笑着对桑娅说:“我们从德国又救出来两个犹太孩子,一个女孩10岁,还有一个男孩7岁。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受了不少苦,他们需要一个家,。桑娅,我想你也许需要有人做伴。”

    10岁和7岁?正好和她的外甥女、外甥一样大。桑娅摇摇头:“我不想接纳他们。”

    “可起码你应该考虑一下吧?这样,我明天再来听你回话。”斯坦夫人劝道。

    “不需要,这根本不可能!”桑娅的语气很坚决。斯坦夫人惊愕地看着桑娅,桑娅低下了头,直到斯坦夫人离开。

    这天下午,还没到下班时间,桑娅就提前回家了。桑娅回到家,关上所有的灯,便一头扎到床上。斯坦夫人提到孩子的事,又打开了她记忆的大门,触动了她内心的痛楚。她大声哭泣了起来。也不知哭了多久,桑娅抽泣着爬起来,拉开橱柜,拿出一个从德国带出来的小布包,这里面包着她丈夫、儿子和姐姐的三张照片。她一层层解开布包,把三张照片摆在桌上。这三张照片让她悲痛欲绝,但也给她带来了一些慰藉。她想起了以前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突然觉得她应该重新开始,好好地活着,不仅为自己,更是为了照片里的这些亲人。

    桑娅捧着这些照片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我要重新生活,为了你们,也为了我自己!”这晚,桑娅睡得很踏实,这是自从丈夫被带走后,她第一次夜里没做噩梦。第二天醒来,桑娅感到自己很平静,她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中午,桑娅焦急不安地站在餐厅门口,搜寻着斯坦夫人的身影。斯坦夫人一出现,她便快步迎上去,忙不迭地对她说:“我愿接纳那两个孩子,尽管我的住所不大,但我能安排好,请相信我!”斯坦夫人紧紧握着桑娅的手:“太好了,我今晚就把他们带过去。”

    下班后,桑娅开始在家里忙着做德国甜饼,她好长时间都没做这个了。她要用甜饼和爱心来迎接孩子。“桑娅!”门外响起了斯坦夫人的声音,桑娅赶紧打开门,看见斯坦夫人站在门口,带来的女孩和男孩分别站在她的两边。两个孩子骨瘦如柴,看上去很悲伤。桑娅的内心顿时翻江倒海。看着他们,桑娅忽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快进来!”桑娅招呼他们。两个孩子身上那套干净的衣服显然不合体,这是难民穿的衣服,以前桑娅来到美国时也穿过,难怪她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桑娅,这是莉泽和卡尔。”斯坦夫人对桑娅说道。桑娅像触了电似的全身哆嗦了一下,因为她的外甥也叫这个名字。桑娅疾步上前,走到两个孩子面前,仔细地打量着他们的脸。一旁的斯坦夫人疑惑地问:“怎么了?”女孩慢慢抬起头来,睁大眼睛,似乎也在仔细地观察着桑娅。忽然男孩大声地喊叫起来。

    “怎么啦,卡尔?”斯坦夫人关切地问道。男孩伸出颤抖的手,指着桑娅摆在桌上的照片,冲过去,抓起桑娅姐姐那张照片,把它紧紧贴在自己胸口,带着哭腔喊道:“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桑娅从德国逃到纽约后一直无法走出过去痛苦的阴影,斯坦夫人希望她收养两个孩子,在决定是否收养的两天中桑娅的生活态度发生转变。

    B. 小说叙写犹太人桑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时,插叙了她在德国的悲惨遭遇,通过叙写她和亲人经历的人生苦难,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罪行。

    C. 虽然文中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刻画斯坦夫人的形象,但她对情节有很重要的作用,既连缀起主人公与外甥等人物,又象征着光明正义力量。

    D. 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桑娅的形象,桑娅原本一直沉浸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中,后得知外甥还活着,就变得敢于面对生活。

    2.“照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桑娅的新生”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其特点是活态的传承与变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至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如下图:

    (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随着工业化和越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接中,在文化的变迁、重构中,许多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造成了文化生存空间的丧失,大量原生态民间文化的失传。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精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三:

    源自目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体事象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准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城生态自然化呈现,淮河两岸滩涂之野运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城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鱼篓、莱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现代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弃用。

    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遗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时代群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某种样态上,而是推动其走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生长“原生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

    (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

    1.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承形式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

    B. 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距大,三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

    C. 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

    D. 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史、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来已沉寂和灭绝,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C. 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则因为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短缺,二则因为走向现代文明的人们常认为柳编是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

    D.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既可以继承其外显的样态,也可以发展其内隐的文化,因此要用封存式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保护方式。

    E. 材料一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料二、材料三都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鲍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帝报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后拜汝南大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贵。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迢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帝纳其言。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余。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鲍永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干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B.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悉/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C.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D.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曾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即“弹劾进谏”,表明刺史要对郡县履行监察之职。

    B. “元年”指某个事物或事件开始的时间,文中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的用来纪年的名号。

    C. “肃宗”为庙号,“宗”一般指继业守成的皇帝。庙号是皇帝在太庙里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大多数君主有庙号。

    D. “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孝廉”是汉代察举制最主要的科目。“孝廉”明清时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昱谨守职责,不矜名节。他任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诏让他在招降胡人的文书上注明自己的姓氏,鲍显认为这样做违反了旧例。

    B. 鲍昱奉公守法,心系百姓。任汝南太守时,郡内堤坝决口损坏,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灌溉,人民生活富足。

    C. 鲍昱颇有见地,善于进言。皇帝问他如何消除旱灾,他希望皇上施政有所得,并说处理案件应公正、宽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鲍昱子孙有德,受人爱戴。鲍德修学校,敬养老人,宴请儒生,郡里人称他为神父;鲍昂服侍孝敬患病的鲍昱,后守孝甚为虔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

    (2)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①

    憔悴天崖,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①赵彦端:宋代词人。几十年从宦生涯,飘泊流离。这首词大概是在晚年旅途上所作。管悴是他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句写词人与友人因相隔遥远,思念对方而容颜憔悴,“情如故”点明二人久别重逢,情谊一如当年。

    B. 故人在漂泊途中相遇,可谓“他乡遇故知”,可惜相聚短暂,转眼离别。“何遽”二字意思是“多么匆促”。

    C. 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却不能如愿。聚散匆匆,怎能不伤怀、悲切,只能唱一曲《阳关》以遣情杯。

    D. 词人与友人都是命运不能自主的“行人”,羁旅他乡,又无奈离别,愁绪无边。“更”字道出愁怨之深。

    E. 本词借对与友人相遇又分别的描绘表现了文人仕宦坎坷悲惨的命运,全词情感悲凉幽怨,给人低沉压抑之感。

    2.最后两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在夜月下与友人敬酒的同时,叙写他们吟咏诗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物抒情手法来写自己贬官之地的环境,表达“迁谪意”。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同学们都衣着华美,而“_________________”,对此毫无羡慕之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今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短道速滑比赛中,载判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判罚:中国军团的几位选手全都犯规。

    ②医生在他的病例上写了几行事,可谓龙飞凤舞,他竟然一个也看不懂,于是发帖质疑,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③春节后远程期间,兼客会携带很多土特产,大包小包的,在安检、上下车时,往往厚此薄彼,给出行造成不便。

    ④从真正教育学生、磨砺学生的角度来说,对那些不辨菽麦的城里娃来讲,学习农业知识、接地气很有必要。

    ⑤每年的七八月份,安徽黄山的云海奇观都会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他们从四面八方前来这里感受山高水长。

    ⑥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2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周总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光风霁月的品格。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荟萃多种艺术形式,唱响主旋律,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B. 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C.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于3月1日揭晓,获奖者先由社会知名人士及媒体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推选,经网民投票后由专家评定。

    D. 今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了主题为“品质消费,美好生活”的3·15晚会,满足了观众渴望了解消费侵权事件的收视期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前日不慎丢失证件,蒙先生及时送归,万分感激,明日在下前往致谢,望在家恭候。

    B. 今日来到贵社,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定多有谬误,敬请王主编斧正!

    C. 李老师不辞劳苦,百忙之中亲临府上进行家访,感激涕零,有失远迎,望多多包涵。

    D. 惊悉贵体有悉,家父让我登门探望,遗憾未能见面,现惠赠果品一篮,祝早日康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物发光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提起光,人们便会想到热,然而,____,故名冷光。生物光的能量转化率几乎是100%,而白炽光只有12%的能量转化为光,可见,____。因为冷光本身无热,所以没有爆发火花的危险,在油库、炸药库、矿井等易燃易爆场所,____ ,因此冷光被称为“安全之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四个较短的句子,注意逻辑顺序,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月20日晚,唐某和宗某穿着日本军服,在南家紫金山抗日守军稠堡前摆造型拍照,玷污抗战遗迹,引起群众强烈试责,后被警方行政拘留15日。

    2月22日,孟某在微信群中侮辱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受到广大网友指责,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3月3日,孟某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拍摄带有侮辱性词汇的视频并发布在网上,引起广大网友的愤怒,被警方行政拘留8日。

    3月8日,王某在微信群中发布涉及南京大屠杀的极端言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被众多网友举报,涉嫌寻衅滋事犯罪,后被警方行事拘留。

    “对以上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