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其特点是活态的传承与变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至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如下图:

(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随着工业化和越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接中,在文化的变迁、重构中,许多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造成了文化生存空间的丧失,大量原生态民间文化的失传。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精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三:

源自目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体事象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准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城生态自然化呈现,淮河两岸滩涂之野运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城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鱼篓、莱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现代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弃用。

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遗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时代群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某种样态上,而是推动其走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生长“原生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

(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

1.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承形式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

B. 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距大,三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

C. 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

D. 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史、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来已沉寂和灭绝,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C. 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则因为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短缺,二则因为走向现代文明的人们常认为柳编是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

D.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既可以继承其外显的样态,也可以发展其内隐的文化,因此要用封存式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保护方式。

E. 材料一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料二、材料三都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