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忘我》:只有一副眼镜,人呢?是不是钻进书里去了?
材料二: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陆游(《书叹》节选)
要求: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材料作文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1)《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情景默写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韩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以疾解。宰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偓尝与胤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正,为功臣。帝疾宦人骄横,欲尽去之。偓曰:“陛下诛季述时,余皆赦不问,今又诛之,谁不惧死?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今食度支者乃八千人,虽诛六七巨魁,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帝前膝曰:“此一事终始属卿。”
中书舍人令狐涣任机巧,帝尝欲以当国,俄又悔曰:“涣作宰相或误国,朕当先用卿。”辞曰:“涣再世宰相,练故事,陛下业已许之。若许涣可改,许臣独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尝面命,亦何惮?”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
宰相韦贻范母丧,诏还位,偓当草制,上言:“贻范处丧未数月,遽使视事,伤孝子心。今中书事,一相可办。陛下诚惜贻范才,俟变縗而召可也。”学士使马从皓逼偓求草,偓曰:“腕可断,麻不可草!”从皓曰:“君求死邪?”偓曰:“吾职内署,可默默乎?”姚洎闻曰:“使我当直,亦继以死。”自是宦党怒偓甚。
帝反正,励精政事,偓处可机密,率与帝意合,欲相者三四,让不敢当。初,偓侍宴,与京兆郑元规、威远使陈班并席,辞曰:“学士不与外班接。”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全忠见帝,斥偓罪,帝数顾胤,胤不为解。全忠至中书,欲召偓杀之。郑元规曰:“偓位侍郎、学士承旨,公无遽。”全忠乃止,贬濮州司马。帝执其手流涕曰:“我左右无人矣。”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
(选自《新唐书·韩偓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拜左拾遗,以疾解 【解析】
离职
B.欲尽去之 去:离开
C.适固其逆心耳 固:使之固
D.涣再世宰相,练故事 练:熟悉,通晓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B.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C.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D.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偓受到宰相崔胤的举荐,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崔胤上表请求让韩偓做自己的副手;皇上因韩偓表达对宦官的处理意见而把处理宦官的事交托给他。
B.韩偓做事讲原则,懂得谦让。皇上曾想让令狐涣掌管国事,不久又想任用韩偓,韩偓不同意;韩偓推荐赵崇,皇上知道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
C.韩偓恪尽职守,受到同行效仿。宰相韦贻范服丧期未满,皇上下诏让他复职,韩偓坚决不草诏,姚洎听说后说:“假使轮到我值班,也要以死相继。”
D.韩偓受到皇上的重用,也受到权臣的排挤。韩偓参与机要,与皇帝心意相合,皇上三四次想要让他任宰相,而朱全忠、崔胤却因私怨想要杀了韩偓。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这种悟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质尤其在中国禅宗中得到典型的充分的呈示。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总体上说,以儒道释特别是中国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康德所划定的“感性、知性、悟性”的认识框架,超出了了康德将理性视为认识的最高形式的观点,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因此,感性、理性、悟性应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要素,它们都不可缺少。
(摘编自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德建构的人类认识模式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而容纳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B. 儒家的“格物致知”和道家的“玄览”是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
C. 悟性思维方式在禅宗和佛教中有很多体现,为了开悟,需要“菩提”的智慧,方能悟到“涅”的真理。
D. 中国禅宗的悟性理论超出了康德的认识框架,进而也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西哲学视角审视东方悟性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
B. 文章以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理性主义”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中国传统哲学“悟性主义”的价值。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禅宗的“悟性”思维,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
D. 对于认识模式,文章先交代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接着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最后完善了认识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用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理解中国传统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不可思的、神秘主义的、直觉的存在。
B. 鉴于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由此可知未来文化就不应是“西方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C. 只有读懂精密详尽的佛教义理,从而在刻苦修行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悟性体验,才能觉悟真理实相。
D. 悟性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对悟性思维的梳理和挖掘,也是对原有人类认识结构的补充和丰富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制度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企图仿效纳粹党,扶植法西斯团体。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在“绝望中,似乎是准备跟着任何一个提出一套计划的疯人走的”。为此,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罗斯福总统,推进了系统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这些政策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由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其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三,保护劳工权益。与此相配套的法律被后继者所沿袭,成为美国福利和救济系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顾家稼等《美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中国《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中国《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三 联邦德国经济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50~I960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创西欧国家最高纪录。“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既有国际大环境下的外部条件,也有国内政策制度的重要作用。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政府颁布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的相关法律文件。分析上述法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有何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50〜1960年”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100年来,五四精神一直在鼓励着青年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6月,郑振铎在《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与态度》中写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自发端以至于今,不过一年多,而其潮流已普遍于全国。自北京到广州,自漳州到成都,都差不多没有一个大都市没有新的出版物出现,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新文化运动者的存在。这个现象真是极可乐观的。”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
材料二 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从前这个学校的学生那个学校的学生是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这个学校的教职员和那个学校的教职员也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有好几省已经组织成了什么教职员工会。从前工界是一点没有组织的,自从五四以来,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处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等种种机关。从前商界也是一点组织没有的,现在如天津等处的商人有同业公会的组织。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振铎的主要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的影响。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危机时刻,思想家提出不同的拯救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旱灾、饥荒、侵略、战争、弑君一系列事件与灾难发生于17世纪中期的世界各地。危机由英国到日本,由俄国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蔓延全球,美洲大陆甚至也受到波及。在1640—1650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饥荒、营养水平下降以及疾病的增加。据估计,该时间段世界人口死亡了1/3。而中国的明清易代,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易代与17世纪总危机》
材料二 (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材料三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编自冯特军《国际政治概论》、赵可全《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是如何从理论上来应对明清易代和17世纪总危机的?与此相比,英国应对17世纪总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国际政治问题全球治理的努力方向。
高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自然神论(Deism)是在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种宗教学说,由英国思想家赫尔伯特(1583-1648)始创,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人也都宣传过自然神论。下列有关自然神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它的出现受牛顿力学理论的影响
B. 它抨击任何形式的有组织的信仰
C. 上帝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
D. 它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物质世界
高二历史单选题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与梭伦改革相比,伯里克利时代被称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担任官职的范围扩大,消除了财产资格限制
②民主机构拥有最充分权力
③解决平民参政之忧使民主政治落到实处
④机构设置更加完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高二历史单选题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其中一次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役,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②结果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③在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
④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高二历史单选题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