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连线题 1 题,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连线题 共 1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曾投靠郑成功)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军海澄。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沿海村社荒凉萧条的景象,他忧心如焚,遂挺身而出,先后两次上疏,直言“海禁迁界”之失策,痛陈“迁界”之弊端,与此同时,施琅还清醒地看到,“迁界”的根源在于台湾尚未统一,因而他明确地提出要以平定台湾来解决“迁界”问题。他不顾年老体衰及遭受冷遇,两提攻台,四请专征,矢志不渝,终于感动并说服了康熙皇帝。1681年7月,在康熙皇帝支持下,施琅主持专攻台湾,经筹划准备以后,于1683年6月14日率舟师攻克澎湖,迫使台湾郑氏集团纳土归降,施琅率部兵不血刃地进入台湾本岛。入台后,施琅采取了一系列抚政安民举措,保证了社会安定,从此,实施多年的“海禁迁界”政策终于被废除。据史籍载,1696年施琅逝世后,“闽中绅士军民闻公薨,皆巷哭失声。”并立祠将其尊奉为神明。

    然而,在清代末期,革命志士们把明末清初的郑成功、张煌言等孤忠荩臣尊奉为民族英雄,大力宣扬,以号召民众。相反,施琅却被当成一位十足的“叛徒”而加以否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年间施琅的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清末遭到否定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周人将认同血缘、亲情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

    B. 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

    C. 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

    D. 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汉末年,刘备集团向朝廷上奏进刘备为王的《汉中王劝进表》中,其中官员劝进顺序上,以朝廷先为册封的马超和朝廷认同的许靖等人为前,而军功上位的赵云等人在后。由此,说明该时期

    A. 中央权力较为强大

    B. 看重正统政治地位

    C. 实行重文抑武政策

    D. 科举制度步入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表为南宋绍兴年间舶入及其他岁入状况,分析下表中的南宋政府各项收入的对比,可得知

    A. 南宋海外贸易较为发达

    B. 江南成为最发达的地区

    C. 农业仍为南宋财源基础

    D. 南宋官营制度走向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王守仁不待朝命而辞官,招致“擅离职守、非议朱熹等”攻击。他的弟子何心隐放弃科举,在乡尝试聚和宗党、合族共财的社会生活而被迫害致死,心学也屡为朝廷所禁。但到了明末,又恢复心学之地位。上述材料说明

    A. 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本质不同

    B. 明朝政府放弃了控制思想观念

    C. 心学从反专制转变为维护专制

    D. 明朝政局变动影响了心学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为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中雇佣工人人数的总估计表(单位:个)下表

    业别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

    清政府经营的近代军事工业

    清政府经营的炼铁与纺织工业

    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

    工人人数

    34000

    9100-10810

    5500-6000

    27250

    该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 政府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C. 中国近代工业规模比较小

    D. 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24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这说明

    A. 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

    B. 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

    C. 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

    D. 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平津失守后,蒋介石曾对下令“应战”的决策颇有悔意。他在日记中写道:“楼寇随手而得平津,殊出意料之外”。对日外交似过于强硬,“如当时密允宋哲元准楼筑津石路,则至少可有一年时间展缓准备,亦较完密。此则余对于外交政策一惟舆论是从,而疏于远虑,自乱大谋之过也”。这表明

    A. 国民政府坚持对日妥协

    B. 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

    C. 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

    D. 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

    B.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C. 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

    D. 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雅典民主制度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公民集体的状况: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公民集体中,与农业有关的公民占有主要地位;工商业者身份的公民则是推动公民取得反对贵族专权的主要力量。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雅典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商业发展

    B. 农业从业者是推动民主的基础力量

    C. 工商业者受到贵族抑商政策的打击

    D. 雅典民主是实现平民对贵族的专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对比下图6、7分析,英国版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 英国王权不断得到加强

    C. 英国取得殖民霸主地位

    D. 英国主导世界市场运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某位思想家对于历史得出以下判断:“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下列选项与该论断最相符的是

    A.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B. “历史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

    C. “历史是空间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是计量的,才能是科学的。”

    D.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人70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A. 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

    B. 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

    C. 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 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国学的发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革命,以章太炎为代表,提出了“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国学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关注的是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燕京等大学纷纷设立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主要集中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的传播方面,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学发展的背景和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分析近代国学和现代国学热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现代国学热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察自公元1000年以来社会发展的根源,有三种创新驱动力能够影响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创新的步伐和力量,在最近几个世纪,三种创新驱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齐心协力创造了强有力的、新的协同效应。包括:

    ·增强的交换网络。在人口、货物、观念广泛交流的社会,创新也就更多。

    ·通讯和运输的改善。社会储存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可以促进创新。

    ·创新动机的增加。创新动机指社会中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

    ——据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创新驱动力与某地区的历史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经过地税改革,到1875年,地税收入5000万日元,占国税总额88%,地税占农民收获量34%,负担沉重。

    明治政府的一个问题是在过多地栖牲农民利益使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以后,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农民的贫困和资源的贫乏也意味着国内的市场和原材料有限,于是政府就用对外扩张来寻找劳动力、市场和原材料。

    ——据陈杰《明治维新一改变日本的五十年》等

    材料二

    要对杭西欧列强,就必须树立一君万民的中央集权化的明治政府,让局限于各藩国的民众意识,归属到日本统一的‘旧本国民”意识上来。然而,当时西欧传来的“国民”,对日本人而言是极为抽象的概念,让民众浸透到这种外来的国民意识中非常困难。面对意识形态危机的明治政府,就推出了民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万民是天皇陛下臣民的理念,由天皇精神作为中流抵柱统一诸藩,实现日本的国民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的统合。

    ——宗泽亚著《明治维新的国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明治政府牺牲农民利益的原因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危及日本中央集权统治的因素及明治政府的对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近现代人类历史演变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断地突破古代不同族群、国家、文明和地域之间的孤立和隔绝,逐步走向整体性的普遍联系状态。可以说,二战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19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突破民族国家和殖民帝国的市场分割,在全球构建一种相对比较开放的经济体系,以满足不断壮大的资本和世界经济正常运作的需要。但传统割裂的世界市场状况与经济全球化开放市场的需求是相悖的。西方列强沿袭传统的零和博弈观念和武力扩张方式,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对独占性的原料、能源产地和商品、资本的输出地的争夺。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国际局势动荡的根源都在于此。所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性质可以说是相同的。但这种动荡并没有延缓全球化的步伐,反而警醒世人逐渐探索适应全球化历史新时期需要的新观念和行为方式,构建和完善全球性体系。

    战争就是人类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形式,二战同样极大推动了全球性的普遍交往。战争期间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就是超越地域、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全球性的广泛联盟。

    ——摘编自张文伟《全球化历史视域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被视为“全球化发展的产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对战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