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4 题,选择题 19 题,连线题 2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 题
  1. 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这反映了中国实行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B. 导致了贫困鸿沟不断加深

    C.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D. 同科技革命联系日益紧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 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 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

    C. 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D. 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 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 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 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 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9 题
  1. 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   B. 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

    C. 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   D. 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这段材料是用来

    A.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

    B.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

    C.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 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   B. 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 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D. 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62年,溥仪自述:“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该材料可以说明

    A. 溥仪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溥仪的帝王观念没有真正改变

    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广泛的民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D.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三中全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这三次三中全会,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 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三次三中全会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水路交通发达   B. 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

    C. 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D.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因素是

    A. 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 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

    C.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   D. 欧洲各国都支持普鲁士的行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号召:“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同时代的迪斯雷利在《西比尔》中提出吁请:“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上述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符合当时英国的国情   B. 表达了统治集团的忧患

    C. 强调渐进改良的方式   D. 蕴含了人文精神的理念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于英国福利制度的奠基性文献——《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社会主义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A.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 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而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处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家里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

    阅读理解材料,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简明扼要。300字以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2016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牵涉中国的国家利益。纵观历史,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

    (1931年)是年一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对面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

    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内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在三四十年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