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浩瀚    磅礴(bó)     钟灵毓秀(yù)     自艾自怜(yì)

    B. 无垠    蹂躏(lìn)     坦荡如砥(dǐ)     寻幽揽胜(lǎn)

    C. 溃乏    耷拉(dā)     吹毛求疵(zī)     潜滋暗长(qián)

    D. 磕绊    晕圈(yùn)     入不敷出(fū)     恹恹欲睡(yā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同住“地球村”,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故此,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建立     、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     的发展前景;在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     的文明交流; 在环境上构筑     、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各国携手打造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并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A. 包容互惠   兼收并蓄   平等相待   尊崇自然

    B. 平等相待   兼收并蓄   尊崇自然   包容互惠

    C. 包容互惠   平等相待   尊崇自然   兼收并蓄

    D. 平等相待   包容互惠   兼收并蓄   尊崇自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吸收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

    B. “双节”期间,武汉市为游客准备了丰富的旅游大餐。园博园举办以迪拜奇迹花园为原型的大型绿雕创意展,汉口里风情街大戏台上演京剧名伶的经典戏曲……

    C. “亲情互换,空巢不空”,空巢老人为年轻人提供免费住房,年轻人每周抽出固定时间来帮助老人。 通过这种“亲情互换”的方式,以弥补空巢老人心灵空虚或日常照料缺失等问题。

    D. 在东湖绿道楚风园、梨园广场、沙滩浴场,红、紫、蓝、粉色组成的花带随地形变化形成一条条彩色的“飘带”,蜿蜒在绿道两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让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

    B. 政治猛于虎,宦海难自主,一个人,当你能自由表达意见,你不表达,就被绑上了战车;当你还能辞职跳车时你不跳,就被紧紧挟裹。

    C. 当船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是当年项羽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 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有成就感,有自由度,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英国女王,还是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⑴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⑵“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 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 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 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⑶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罢,“俗”的“群体性” 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⑷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⑸“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⑹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⑺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⑻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界!

    1.下列关于“俗” 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俗”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B. “俗”是特定时间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C. “俗”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D. “俗”在一定语境中,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2.下列关于“雅”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B. “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

    C. “雅”是众多个体顾及和谐相处的一种“公约”。

    D. “雅”是一种价值评判,“化人以雅”使人脱“俗”。

    3.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

    B. “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C. “雅”“俗”是相对的。“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D. “雅”“俗”都具有群体性。“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是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的重量

    铁凝

    ⑴人们有时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读”和“看”的界限日渐模糊。现在,看图被称为“读图”,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⑵在我个人的体验中,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不同的年代,阅读在人的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重量。

    ⑶七十年代阅读带给我重量级冲动。七十年代初是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限制阅读的文化贫瘠的时代。在那样的日子里,我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上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很想肯定自己,让我生出一种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在那个特殊年代,《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这重量让我精神上的颓靡被击碎,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书《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我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有那么神异、飞扬的想象力,为我当时有限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有趣味的空间。

    ⑷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到乡村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那些大书陪伴他度过了沉闷的青春期。问他当时为什么读它们,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⑸今天想来,类似上述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⑹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和开放,曾经出现过千百万人奔走相告,争读一篇小说的时光。也曾经有人在图书馆把喜爱的、十分抢手的一部几万字的小说手抄下来,为的是可以反复阅读。我认识的一位记者当年是煤矿工人,他就是在挖煤的间隙,在阴潮、黑暗的坑道里,借着安全帽上的矿灯,苦读了上百本中外名著。也还有不计其数的大学生,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夜夜超负荷阅读, 造成终生眼疾……群体兴奋的八十年代,阅读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嘡嘡作响,使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化品质有了某种异乎寻常的嘹亮音色。

    ⑺阅读的无用之用如前所说,阅读是有重量的,这重量让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毫不怀疑。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我所说的“轻”包含了阅读“无用”的一面,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心境的解放。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烈,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无用的办法:给他们放了三天假,同时赠给每人三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粗暴态度亦有所缓解。我并不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作品,也许在不经意的阅读中他们想到了他人的存在,还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便是阅读的无用之用吧,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这里的“无用”本身便是作用了。

    ⑻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的滋味如同徐志摩诗中的几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的必须,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1.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第①段的两层语意。

    2.文章第③段“七十年代阅读带给我重量级冲动。” 联系文本,简要概括“重量级的冲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群体兴奋的八十年代,阅读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⑵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巢谷,字元修。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 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谷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中途,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选自苏辙《巢谷传》 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谷素多力       素:一向,向来   B.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   会:恰逢,正好

    C. 谷自梅州遗予书   遗:留下,遗留   D. 我自视未即死也     即:立即,马上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A. 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B. 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C. 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D. 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巢谷进京考试,看见习武之人,心里非常喜欢,他决定放弃原来学习的知识,置办了弓和箭,练习骑术和箭术。

    B. 巢谷与韩存宝交情深厚,在韩存宝讨伐少数民族时,韩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情况,邀请巢谷到军队里询问。

    C. 韩存宝受罪下狱后,将妻子儿女托付给巢谷照顾,并将几百两银子赠送给他作为酬谢。

    D. 苏轼、苏辙被贬谪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步行万里,去见了苏辙,后又要渡海去见苏轼,但中途病故。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题文)填空。

    ⑴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⑶然后 __________________ 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两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近日,武汉市委提出,把招才引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力争 5 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江城中学准备开展关于“大学生留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第一小组同学围绕主题,开展“我为政府建言献策” 的主题班会。班会过程中,小组成员向班级同学征集保障大学生留汉良策,请你写出三条有具体内容的良策。

    2.第二小组同学围绕主题展开社会调查,该组同学对近五年留汉大学毕业生和留汉创业大学生人数进行调查,及对武汉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政策环境作了一些了解。正好该组同学小明的哥哥今年大学毕业,对是否留汉工作仍犹豫不决,如果你是小明,你会这样说:哥哥听后很乐意地接受了你的建议。(100~120 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 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 6 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 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思维惯性。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改变思维惯性稍与众不同,大胆走出圈子,打破固有的经验,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

    我们人要从毛毛虫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在工作和生活中,大胆尝试,改变固有的思维惯性, 开拓进取, 走向成功。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 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