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非选择题 4 题,选择题 8 题,单选题 3 题,连线题 1 题,填空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在元代运河基础上,建 造有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用于泄洪及向运河输水的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 石坝、草坝、土坝遍布运河两岸。由于规划合理、疏浚及时,四五百年间, 京杭运河河道稳定,持续畅通。运河沿线的工商业城镇是运河物质文化的一 个亮点。运河像一个环环相扣的经济链条,在它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商业繁 华的城镇作轴心,将沿途乡村紧紧地连为一体;并持续不断地通过城镇经 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兴盛。另外,从事河道、漕运、制作、税收管理的 官员常住于运河沿线的大小城镇,十几万漕运兵丁每年往来于运河上,形成 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运河的畅通,商业的发展及 对水运的依赖,使北方村镇中对南方流行的河神、水神的崇拜日益增多,如 起源于福建的天妃(又称马祖、天后)信仰沿运河北上,北方的神灵也泊去 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南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心理心态趋同成为明清 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 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 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 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近代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 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 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 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摘编刘庆余《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时期与明清时期对京杭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新中国运河保护的时代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依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 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 根据地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 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组织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种粮合作社,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 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各苏区还废除高利贷剥削,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 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历史人物评价

    麦卡锡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股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潮 流。二战结束后,柏林危机、苏联核爆成功、新中国的成立,引起美国统治 高层的恐慌与焦虑。共和党政客麦卡锡将矛头指向执政的民主党,宣称杜鲁 门政府内部存在205人的共产党人名单。1950-1954年间,麦卡锡利用其 参议员政府活动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以反苏反共、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政 府雇员、民主人士、科技工作者进行政治迫害。卓别林被迫离开美国,曼哈 顿计划的领导者奥本海默也受到调查。麦卡锡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他在政府、 国会、军队和社会上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1952年的民意测验中,有一半的 选民支持他。

    ——摘编自《“红色恐慌”——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时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的 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8 题
  1. 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在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种观点

    A. 批评了李鸿章指挥不当

    B. 表露出崇洋媚外的思想

    C. 未能深入反思洋务运动

    D. 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优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一场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的各项措施中,除京师同文馆是由总理衙门直接管辖外,其他各种设置如机器局、船政局、招商局、矿务局等,都是由地方督抚大员经办,各自为政。这表明

    A. 政府未能对工业建设统筹规划

    B. 内忧外患冲击政权

    C. 政府信任汉族官僚

    D. 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开始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3年l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

    A. 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

    B. 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

    C. 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

    D. 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 《史记》

    B. 《唐六典》

    C. 《宋史会要》

    D. 《清史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卿世禄制

    D. 三省六部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 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 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

    C. 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 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 题
  1.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全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并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作者的主旨最准确的理解是

    A. 作者强调必须建立集权有效的中央政府

    B. 作者强调议会中心才能体现人民主权

    C. 作者主张总统权力必须受到国会的制约

    D. 作者肯定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