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单选题 6 题,非选择题 4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 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 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 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 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A. 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   B. 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 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 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是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他在位时不仅积极研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点。然而其主张却不容于当世,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艰难曲折

    C. 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D. 中西隔绝影响了国人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表明秦代

    A. 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

    B. 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

    C. 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

    D. 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元祐五年(1090年)规定:“凡私自刊刻实录或会要着,徒二年,告者赏緡钱十万。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宋朝此举的目的是

    A. 严禁刊印历史和政治类书籍   B. 规范图书市场以避免无序竞争

    C. 严格图书审查以维护其统治   D. 实施版权保护以维护作者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   B. 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

    C. 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 科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6 题
  1.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职务,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 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C. 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最能体现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

    A.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B.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宣布国内各民族平等

    D. 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D.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这一共同体,现在叫做欧盟。”欧盟的出现(  )

    A.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 形成了统一的欧洲市场

    C.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   D. 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给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生在自认为最有利于英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量彻斯特、伯明輸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則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积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佳房与城市規划的一系到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 万增长量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追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敞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是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力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英中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中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赋税总收入为3559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2321万贯,约占65%;茶、盐、酒、商等税为1238万贯,约占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 赋税总收入为5723万贯,两税为2762万贯,占48%;其他税入为2936万贯,占52%,开始超过两税。仁宗时期,陕西用兵,财政收支增多。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1975万贯,酒税已达1710万贯,盐税为715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4400万贯,超过农业两税收入。神宗熙丰年间赋税总收入为7070万贯,两税为2162万贯,占30%,其他税入为4911万贯,占70%。即财政收入2/3以上来自农业两税以外的赋税。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赋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北宋赋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日本投降后……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

    材料二:“(甲)保证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乙)建立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表现了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的美国之目的,和平的、负责的政府。”

    ——1945年9月22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对日基本方针的声明

    材料三:“我们不仅使日本能够自立,还必须把它培养成为坚强而安定的民主主义国家,以便起到可以防御今后在远东方面发生新的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作用。”

    ——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的演说

    (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政策是否恪守了《波茨坦公告》?为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历史背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来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棱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劝谕蒙藏令》宣布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清福。”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口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摘编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的态度。

    (2)简要评析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认为是发展最快、情况最为复杂的世纪,而它对21世纪的影响正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知。但人们对20世纪的认识大相径庭。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所谓“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共产主义”斗争说;“美国世纪”说;“伟大世纪”说。

    评论材料中关于20世纪的观点。(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