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二战期间,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是指(  )

    A. 凡尔登战役   B. 诺曼底登陆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珍珠港事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位著名的记者在1933年分别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英国,发出了以下四篇报道,你认为错误的一个是(   )

    A.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C. 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D. 英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安然无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的共同外部因素是

    A. 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

    B.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C. 美国的援助和扶持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位参加某国际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指的“新秩序”是

    A. 雅尔塔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一超多强”格局   D. 凡尔赛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使馆馆员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刚刚开始.”他说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冷战

    D. 朝鲜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 俄国缺乏技术人才

    B. 纽约劳动力大量剩余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美国经济困难

    D. 经济大危机造成工人失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比较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这些会议的共同点是

    A. 损害了弱国利益   B. 解决了欧洲利益分配问题

    C. 涉及到中国问题   D. 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5年来,全球人均可用淡水量减少了26%,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的数量减少了29%,林地损失近3亿英亩,此外,全球碳排放量和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表明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A. 恐怖主义问题   B. 贫富分化问题   C. 环境恶化问题   D. 毒品泛滥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的转折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C.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正义力量的联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小明同学在历史小报的某一专栏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国会纵火案”和“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等相关知识,该专栏的主题应该是(  )

    A. 法西斯的暴行   B. 殖民地的血泪   C. 希特勒的阴谋   D. 纳粹党的罪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 欧洲联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已经结束

    C. 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D. 世界人民厌恶战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说到:“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进行试验。”以下不属于罗斯福“试验”的是(  )

    A.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调整

    B. 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C. 调整农业政策,努力扩大耕地面积

    D. 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列宁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 推动工业化建设

    C. 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 对付美国的“冷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战争是导致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没有战争,就没有十月革命

    C. 战争推动了十月革命的发生   D. 十月革命必须在战争的过程中发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对下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该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美国、英国经济平均增长率较慢

    C. 美国丧失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地位

    D. 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较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

    A.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严重

    B. 苏联不断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C. 改革对于解决社会危机没有作用

    D. 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是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下列不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A. 玻利瓦尔解放南美

    B. 印度独立

    C. 非洲独立年

    D.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发展变化,前两次格局与多极化趋势相比不同点是

    A. 大国作用举足轻重

    B. 具有大国强权色彩

    C. 在世界大战后形成

    D. 合作与对抗并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表

    这一表格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A. 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B. 使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几种技术的革命

    C. 使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D. 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曾上演过一部名叫《呼吸》的戏剧,该剧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此剧的艺术风格应是承袭了

    A. 《老人与海》

    B. 《格尔尼卡》

    C. 《记忆的永恒》

    D. 《等待戈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材料二:(经济大危机下)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牲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他(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从此,“新政”就成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标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1)材料一中列宁“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而后在1921年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所描述的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哪一个国家?经济大危机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罗斯福提及的“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列宁和罗斯福所实行的政策,从结果上看有何相同之处?(写出一点即可)

    (5)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引起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法西斯所犯下的罪行。

    材料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材料三

    材料四据估计,德国在东线有390万军队……另有17.7万德军驻在芬兰,48.6万驻在挪威和丹麦,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占领军有137万。……希特勒的军队遍布整个欧洲,但在每一条战线上在人员和装备数量方面都处于劣势。这些话也可用来描述日军,它稀疏地分布在从缅甸到阿留申群岛的广大远东地区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五联合国自成立以来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进程。战后初期,联合国一度成为美苏称霸世界的工具。但是,随着大量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加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6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核不扩散条约》,1972年达成《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联合国先后3次召开裁军特别会议,并宣布80年代为第二个国际裁军十年。此外,联合国还通过和平斡旋调停,派遣维和部队,采取经济制裁、武器禁运等强制性措施解决地区冲突。联合国从经济上大力援助发展中国家,并成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斗争的主要阵地

    ——改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3)依据材料,指出联合国的宗旨及所致力解决的问题。

    材料六鉴于全球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在解决全球问题中进行国际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会议、对话和协商通常演变成争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会追求互相冲突的社会和政治目标,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世界上的人对话非常困难

    ——改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就如何加强国际合作,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一片繁荣。尽管如此,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等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有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再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材料四: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各国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2)在材料二图一中找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哪些时段。要反映图一的相关信息,还可用哪些形式?

    (3)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进入70年代后,为什么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对西欧和日本发号施令?

    (4)材料二中人物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首富与当时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美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启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人类文明的进程有前进,也有曲折。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根据所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梳理历史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结构简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结构简图的空白处。(④的填写内容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

    (2)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看材料是否完整地揭示了美苏冷战对峙的主要目的?说明你的理由

    冷战本身就是一场宣传战:各方都以一种绝对而坚定的方式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前苏联坚信,只有以战争的手段消灭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能赢得胜利;而美国相信,只有前苏联的共产制度崩溃后,这个世界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正是受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驱使,这两个超级大国踏上了冲突之路

    ——【英】梅森:《冷战》

    (3)仔细观察图片

    根据上述图片和文字材料,归纳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特征。客观性是衡量历史材料价值的主要标准。上述图片哪些最具客观性?说明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紧密依存,“地球村”也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字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建立,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和跨国生产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1)根据材料概括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和最主要的表现。

    材料二:如下图,不论你愿意与否,全球化进程都会不断深入地发展……

    (2)从材料二“全球化进程”的漫画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材料三:距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时隔44年后,2017年3月底,英国通过司法程序正式启动脱欧。与英国脱欧自保相反,中国却在当前反全球化抬头的逆水中行舟,推出“一带一路”战略并于2017年5月举办首届高峰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互利共赢,坚定推进经济全球化。

    (3)(单选)材料三中,英国脱欧,而中国却在通过“一带一路”推进经济全球化。这一反一正的行动说明了两国     

    A.不同的责任担当

    B.共同的利益代言

    C.相异的文化心态

    D.相同的价值观念

    材料四:经济全球化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好比一台空气净化机,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加速新陈代谢,推动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会运转不灵,带来空气的恶化,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全球经济,营造和谐的地球村

    ——黄坤《我眼中的经济全球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运转不灵带来哪些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平衡的跷跷板”

    材料二:1492中10月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舰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德国品牌的汽车……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不平衡的跷跷板”形象地体现了当今世界怎样的政治格局及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的“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1995年,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中国于哪一年加入了这个国际组织?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国应该怎样才能占据有利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