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2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关于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B. 与革命不同,改革是温和的,不会发生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

    C. 与革命相同,改革也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

    D. 成功的改革通常有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和“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无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梭伦王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论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  )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性  D.因功得到的封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发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实行科举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针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司马光代表旧官僚抹杀变法成效

    B.司马光抨击北宋吏治腐败

    C.没有反映客观事实,但支持变法

    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但其目的是借机反对变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欧洲列强的干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D、先定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61年农奴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因为(  )

    ①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②农民享有一定的公民权利

    ③摆脱了村社的控制                  ④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生自由   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       C、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

    A. 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 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改革措施是(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提倡“文明开化”     D.努力发展教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A.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B.体现了他中学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希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 (15分)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孝文帝改革(15分)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3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1分)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分)

    (2)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2分)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安石变法(15分)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别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选择一项措施,并说明理由。(3分)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选择其中两项各举—条)?(2分)

    (4)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苏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61年改革 (15分)

    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说明了什么?(5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但仍存在怎样的问题?(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治维新 (15分)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维新变法(15分)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从材料一看,概括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6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说明理由。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5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

    注意什么?(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