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宋朝立法:杀人偿命。《水浒传》描述武松为兄复仇杀人判充军,宋江失手杀人判充军,杨志卖刀受泼皮激怒杀人充军。此现象表明

    A.封建国家,重用刑罚          B.立法明确、司法混乱

    C.立法严厉、司法灵活          D.司法不严、统治不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奉旨回籍帮办团练的焦佑瀛、张之万等人在奏折中写道:“抚议一起,人心懈怠,不但兵无斗志,亦复民无固心。”这一材料从侧面表明

    A.清政府极力提高军队战斗力      B.政府态度会影响战争结果

    C.军队战斗力低下              D.人民没有斗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 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 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 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李大钊在1919年5月9日《每周评论》上撰文指出:“威尔逊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为什么他们解决山东问题,还是根据某年月日伦敦密约,还是根据某年月日的某某军阀间的秘密协定?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这表明

    A.李大钊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B.李大钊看清了列强意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C.“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

    A.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C. 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D. 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A. 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 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C. 保留罗马法注重形式的传统      D. 维护罗马法的权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 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 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西方学者提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十分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

    A. 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潮流 

    B.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D.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为“后”。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A.文字研究     B.史料记载

    C.民间传说     D.专家观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 “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 “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 “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朝初年,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方孝孺认为:“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由此可见他主张

    A.君民共治         B.复立宰相

    C.废除皇权         D.君主立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38年7月《新华日报》载:“虽然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这说明国民参政会

    A.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B.具有普选的人民代表机关的性质

    C.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诉求     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蒋介石曾下达命令:“四十一军王铭章,务必死守滕县三日,以便增援部队巩固徐州。”王铭章战死后,毛泽东等曾写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国民党爱国军人誓死抗日②国共合作抗日③中共领袖赞誉国民党将领的抗战行为④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攻势强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文章针对苏格拉底被处死的事件指出,“古代雅典司法脱离了其本来应该独立而超然的地位,而为大众的情绪和喜好等非理性因素所左右”。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 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C. 雅典是一个法治国家          D.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提到:“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城市之羞》是“黑幕揭发运动”中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作者是被誉为“耙粪”英雄的林肯·斯蒂芬斯,1901年他受邀担任《麦克卢尔》总编辑,在1902~1903年间,实地调查了圣路易、明尼阿波利斯、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和纽约等地的政治状况,残酷的现实触痛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他连续在《麦克卢尔》发表了六篇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在1904年汇总,以《城市之羞》为名结集出版。《城市之羞》把矛头直接指向政治腐败,对政党党魁和企业主勾结控制政府、行贿受贿、践踏民主、甚至有组织犯罪等现象予以曝光。文章材料丰富详实,而且“指名道姓、写出具体日期、贿赂的金额、讨价还价和最后分赃的数额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呼唤公民自身,拯救道德沦丧”,“为自治而斗争”。这部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美国城市的政治改革和市政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城市之羞》对哪些政治腐败现象予以曝光?

    (2)《城市之羞》是“黑幕揭发运动”中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黑幕揭发运动”有何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

    (2)概括材料二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一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