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单选题 17 题,null 11 题,非选择题 3 题,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7 题
  1.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写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题干“□□□□”处省略的内容是

    A. 民主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B.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政治革命

    C. 政治革命民主革命社会革命

    D.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刘少奇在6月至8月秘密访问苏联期间,在致斯大林的书面报告中对人民民主专政作了说明:“工人阶级要向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斗争,才能保护工人阶级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利益。但同时,还要和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必要的和适当的妥协与联合。”刘少奇这一说明

    A. 旨在争取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持

    B. 形成中共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思路

    C. 促成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D. 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下政策的灵活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 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 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 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A. 权力制衡

    B. 君主立宪

    C. 天赋人权

    D. 社会契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 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 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 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以实现对外在“天理”的体认,王阳明则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通过“致良知”即可恢复固有的“天理”,尽管二者致思路径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积极意义在于

    A. 通过发奋立志、道徳自律,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B. 建立伦理本体,自觉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C.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提高整个民族的思辨水平

    D. 教导官民存理去欲,消除等级,建立和谐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A. 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 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 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 两者毫无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文化氛围的宽松

    B. 科考功名的需要

    C. 印刷成本的降低

    D. 主流思想的演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 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从此改变

    D.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

    A. 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

    B. 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

    C. 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

    D.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进化论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

    B. 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

    C. 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

    D. 程朱理学思想传入西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被称为(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现在,时间能够伸长收缩,不是在宇宙的任何地点都是均匀的,而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这一描述反映的科学理论

    A.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有关中国科技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 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做出了卓越贡献

    C. 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 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1 题
  1.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邓小平旨在强调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解放思想,发展经济

    D.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以赛亚·伯林曾指出:“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他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法国社会

    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 无为而治

    B. 礼法并用

    C. 礼乐仁政

    D. 严刑峻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的主要原因是

    A. “四书”“五经”被定为学校的教科书

    B. 儒家思想经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儒学全面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有益内容

    D. 孔子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代中后期,某思想家提出所谓的“道统”思想,宣称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最高的道,认为儒学一度失传,只有自己才重新掌握了孔孟之道的衣钵。据此,下列对该思想家及其思想评述准确的是

    A. 实质是门户之见,思想狭隘

    B. 据此强调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C. 目的是排斥佛道.抬升儒学地位

    D. 主张尊道、礼佛,发展新儒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这表明小说是

    A. 固化大众认知的重要方式

    B. 客观再现历史的重要手段

    C. 提升人物价值的必要手段

    D.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想途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A. 重视理论

    B. 重视实用

    C. 不求甚解

    D. 具有理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

    B. 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C. 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

    D. 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遵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一绘画特点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据此,这一绘画艺术。

    A. 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B. 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

    C. 迎合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D. 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

    A. 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 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 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并优越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材料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

    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结合丙的看法简要评价“西学中源说”

    (3)据材料二,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3)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由于……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下列说法中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 抨击了焚书坑儒的负面影响

    B. 儒家学说不适应近代工业文明的需要

    C. 对正统思想持否定态度

    D. 指出了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存在的负面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 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 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 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推动中国近代化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民族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使你既不属天,也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材料反映出

    A. 神权时代的德国社会状况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

    C. 启蒙运动时期的反对专制

    D. 宗教改革时期“与上帝对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