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选择题 40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2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0 题
  1.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方治理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A.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B.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C.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D.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 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 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

    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 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 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 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 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跃。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掲示了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期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宋代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 扰乱了社会秩序   D.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

    A. 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 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 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 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 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 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 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 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

    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 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 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 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地区性分工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A. 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B.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 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 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 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 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扩大

    D.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 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 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 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 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三司分权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能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170.6

    628.0

    2262.0

    154.5

    579.5

    2087.5

    173.0

    559.0

    2013.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 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 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 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A.草市         B.交子       C.夜市       D.商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史记》记载:“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编撰《诗经》的目的在于

    A. 弘扬传统诗歌艺术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维护分封制的存在

    D. 加强社会的礼乐教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荀子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A. 《论语》   B. 《道德经》

    C. 《春秋繁露》   D. 《四书章句集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

    A. 民本思想   B. 天人感应

    C. 人文精神   D. 唯物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方专制主义毫不疑问曾在历史上长期存在过。但西方君主专制存在的形式同东方有很大差异。以罗马帝国的专制君主为例,由于有共和的传统,元老院在大部分时间里具有很大的权力,分享元首的政权,并且成为推翻暴君的合理依据和领导力量。

    但在讨论过程中,也能看到一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比如把西方专制主义和东方专制主义画等号。这种观点的持有者正确的看到东西方古代都有专制主义,罗马皇帝克劳狄、卡里古拉、尼禄、图密善,都是极其暴戾的君主。现代还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大小暴君。但如果说东西方专制主义完全一样,没有量的区别,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等于用东西方的普遍性覆盖了东西方的特殊性。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评述材料中关于东西方专制主义关系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在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二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材料三

    明清有两类重要的政府特许垄断,即食盐和广州的洋商贸易。这两类垄断造就了富甲天下的徽商、晋商和广州行商。乾隆年间,徽商和晋商的资产总值超过国库存银,而19世纪初的全球首富是一名广州行商。这些富商所积累的资金,大部分投在扩大贸易范围和网络、经营典当借贷业务、田地、奢侈消费品和慈善事业上,一部分利用政府捐纳制度来取得官位,捐纳制度为商人及其子弟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