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大都为龙种或具有龙性。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或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从而也必然成为民族的标识。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留存于墓葬、器皿或建筑之上。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

    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世界上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虽然这些实物在绘画、雕刻中也有某种夸张,但终究没有脱离动植物的原型。而龙是以动物的面貌出现的虚拟神物,并不存在于自然中,而只存在干人们的想象中。它是取多种动物的肢体、器官,通过“模糊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创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专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动物原型如蛇、鳄为主体,通过置换其他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这个阶段龙的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某种动物的原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尚有很大差别,所以专家称之为“原龙纹”。第二个阶段,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从而由“原龙纹”转化为“龙纹”。专家认为这种转化发生在商代,它的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有了角之后,龙就彻底摆脱动物原型而成为一种与自然中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此后,人们用相同的手法,把各种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加到龙身上。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身。

    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图腾崇拜伴随氏族社会的兴起而产生,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而衰落,进入阶级社会逐渐为宗教崇拜所代替。仅能留存下某些痕迹。龙图腾的产生据神话传说可推到伏羲,据考古至少也在黄帝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龙最早起源于某个氏族,也可以认为龙一出现就是作为多种单一氏族图腾的替代物而为整个部落联盟共同信仰。但是至少在黄帝族创造的“仰韵文化”时期,龙的崇拜已经普遍地存在着,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无争议的祖先。黄帝以后,经尧、舜,到夏朝的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龙作为民族图磨的地位也得到最终确立。

    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之所以被带进阶级社会并伴随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这并不是图腾崇拜向宗教崇拜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例外,相反,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有赖于农业生产,农神成了历史上最早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宗教神灵。

    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总是能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指引、帮助或保护我们的祖先

    B. 相对于其他民族图腾为自然界中实有的的动物而言,龙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

    C. 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融合了多种动物的肢体或器官模糊组合而成的。

    D. 龙图腾产生于黄帝时期或者更早时期,但它作为民族图腾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并且历史悠久。

    B. 作者采用比较论证的万法,说明了龙图腾与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存在着显著差异

    C. 文章将龙的形象创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强调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

    D. 在论述龙图腾自身的发展时,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飞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帝乘龙升天““神龙助禹治水”等传说,都印证了我们的祖先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

    B. 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C. 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通,难以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 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智慧:形式完美,内涵丰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四十一个

    苏联·拉夫列尼约夫

    一支红军残部从里海岸边向卡拉库母沙漠撤退。玛莎是队里的神枪手,百发百中,每放一枪,都要数个数,她的死亡簿上已有四十个白卫军官了。

    这天,队伍发现了一支白军的骆驼队,政委立即带着战士们追了上去。玛莎举枪瞄准一个中尉,一声枪响,“第四十一个”,玛莎数着数。

    可中尉并没有被击中,他从骆驼后面举枪投降了,政委叶秀可夫决定把他押到司令部去, 路上交给玛莎看管。马莎走到俘虏面前,中尉正用一双碧蓝的眼睛望着她。玛莎恶狠狠地说:“别以为我是个女人,你就可以逃跑,第一次打空了,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

    他们终于到达了阿拉尔海,狼吞虎咽地饱吃了一顿抓饭。吃完饭,玛莎马上把中尉用缰绳捆来。此刻她的内心沸腾,诗兴大发,一心想把他们忍饥受冻,穿过沙漠的事写出来。中尉用那碧蓝的眼珠看着,惊讶地说:“你在写诗?”玛莎恼火地答道,“你以为我就得是个乡巴佬吗?”

    中尉请她读一段听听,瑪莎说,“你听不懂,你血管里是贵族老爷的血,我写的是穷人,是革命。”

    中尉说:“或许内容对我格格不入,可是人了解人总是可能的呀。”

    “好,就依你。”玛莎开始给中尉读她写的诗。就这样,两人不知不觉地谈论起诗歌艺术来了……

    政委急于把中尉押到司令部去,他决定派玛莎和两名战士由海路出发。他对玛莎说,好

    好盯住俘虏,跑了,你也别活着。

    小船沿着平坦的海岸飞驶,瑪莎望着逝去的海水,觉得海水蓝得什么都比不上。突然,她的目光与中尉的蓝眼睛相遇,不禁全身打了个寒噤:

    “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

    傍晚时候,他们遇到了风暴,两个战士先后被冲下海,破烂的小船被海咆哮着冲向了岸边。在四面临水的小岛上,他们我到了一个鱼仓,里面堆着很多干鱼,他们用火药点着了火,用木板和肥鱼当柴烧。

    中尉又病倒了,蓝眼珠浑浊无神,嘴里还说着胡话。玛莎悲痛地说:“他要死了,叫我怎么向政委交代呀……我的蓝眼珠的傻小子呀。”

    中尉终于醒来了,他望着玛莎憔悴的脸上温柔的眼睛和欢乐的笑容,感激地伸出手指,轻轻抚着她的臂弯:“谢谢你!”

    玛莎说:“我又不是野善,能眼看着一个人死吗?”

    春天来了,蔚蓝的天空,海鸥在飞翔。玛莎找到了一所渔民小房,他们搬了进去,高兴地围着火炉说笑。

    在这个荒岛上过了一段日子,两个人渐渐地觉得离不开对方。

    这天,玛莎和中尉在沙滩上,中尉感慨地说,没想到人生最美满的日子是在这愁煞人的大海边度过的。他希望玛莎跟他一起到高加索去,埋头读书。玛莎激烈地反对他的观点,并且骂他是软体动物讨厌的小湿虫!两人争论起来,她扬起手,给了他一记耳光。

    吵嘴过后,两人都赌气不说话,可是在这荒岛上能躲避到哪里去?中尉感到别扭,他找玛莎请求把吵嘴的事全忘掉。他爱她,也恨她,她对自已的信仰无限忠诚,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玛莎也为分歧难过,两人重归于好。

    下午,中尉发现海面上出现了一只帆船。他们挥舞着手臂,高声喊叫着。玛莎让中尉拿枪发信号。忽然,她发现情况不对,她看见舵柄跟前的人,肩上闪着金光。中尉发狂似地大叫起来:“我们的人!……未……快来呀,在这儿……”他把枪丢在沙滩上,跑入水中。

    玛莎惊叫一声,端起枪,声嘶力竭地喊:“站住!你这下流的白党,回来!”

    中尉沿着海岸在水中跑,跌倒又爬起。

    玛莎举枪瞄准,可中尉仍在跑。“砰”地一枪,中尉中弹,他转身面对玛莎,倒下了。

    她丢下枪,朝中尉跑去。中尉躺在水里,玛莎一下子跪到水里,拥抱他,把他的头紧紧搂在怀里,哭着喃喃地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晴……”

    海在咆哮,在狂吼,波涛汹涌,互相冲击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玛莎的死亡簿上的人数、“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的话,为最后中尉倒在她的枪下作了很好的铺垫。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一句“你听不懂“…我写的是穷人,是革命”,就体现了玛莎内心强烈的阶级意识。

    C. “荒岛”在小说中被赋予特殊寓意,在这里男女主人公可以摆脱社会给予他们的任何附加属性,从而回归到本性。

    D. 尽管这篇小说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但我们还是能从那一声枪响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2.请赏析文章末尾画线的句子。

    3.玛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何子平,庐江人也。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致其家,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元嘉三十年,元凶弑逆,安东将军随王诞入讨,以为行参军。子平以凶逆灭理,普天同奋,故废己受职,事宁,自解。又除奉朝请,不就。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值大明末东土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署避清凉,日以数合米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雨日,兄子伯与采伐茅竹,欲为葺治,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兴宗为会稽太守,甚加赏。泰始六年,为营冢椁。子平居丧毁甚,困瘠逾久,及至免丧,支体殆不相属。幼持操检,敦厉名行,虽处暗室,如接大宾。学义坚明,处之以默,安贫守善,不求荣进,好退之士,弥以贵之。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

    (节选自《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货市粟麦             辄:总是,就

    B. 何心独白粲           飨:享受

    C. 当相留              启:开导

    D. 甚加赏              旌:表彰,表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值大明末/东土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

    B. 植大明末/东土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

    C. 值大明末/东土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

    D. 值大明末/东土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

    3.下列各项中对于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子平为人正直。户籍记载有误,使何子平离职归家的时间提前,但他仍然按照朝廷的规定,辞掉官职,回家尽孝。

    B. 何子平事母至孝。虽然其母不是亲生,但何子平赡养母亲从未懈怠;其母去世,他悲伤异常,超出了“礼”的要求。

    C. 何子平嫉恶如仇。何子平痛恨叛乱之人,认为他们违背天理,不惜改变自己赠养母亲的意愿,挺身而出,为国效命。

    D. 何子平注重德行。何子平自幼就对自己很高的要求,用美名懿行来勉励自己,即使身处暗室之中,也同样坚守礼仪。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

    (2)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迎春乐·立春①

    宇文虚中(金)

    宝幡彩胜②堆金缕,双燕钗头舞。人间要识春来处。天际雁,江边树。

    故国莺花又谁主?念憔悴,几年羁旅。把酒祝东风,吹取人归去。

    注:①宇文虚中(1079-1146年),金朝诗人。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南宋时出使全国被扣后出仕金国,官至特进、礼部尚书,后因图谋南奔而被杀。②彩胜: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花朵等头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双燕钗头舞”与欧阳修的“共喜钗头燕已来”一句异曲同工,描写人们头戴彩胜喜迎春之到来。

    B. “人间要识春来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词人看来,春之景美否,与自己身处在何处有关。

    C. 词人选取“天际雁”“江边树”等典型物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很好地展现了美丽的初春之景。

    D. “故国莺花又谁主?”紧承上片,词人由眼前之景想到故国的莺花是否有人养护,忧虑之情难掩。

    E. 作者将关于春日之景过去的印象与现在的感受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哀愁

    2.词人“憔悴”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金词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在有的动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儿园让孩子学拼音、做算术,这实在是揠苗助长

    ②黄河进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水面沸反盈天,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十数里之外可见。

    ③1月11日,印度恰尔肯德邦发生了一起震撼人心的车祸,事故已导致12人死亡,4人受重伤。

    ④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总是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一些小的错误,无关大局。

    ⑤特朗普讽刺奥巴马打高尔夫过于频繁,但他上任不久就已与七人打过,这真是五十步笑百步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④   D. ③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成瘾”归类为精神疾病;并将其列入2018年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中,这势必将会在科学界引发大的争议。

    B. 当前,我国人工林总面积已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但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C. 随着国内环境成本、人工成本等持续攀升,使中国制造成本已经和美国制造成本大致相当,甚至在一些行业将会超过美国制造成本。

    D.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惊愕地发现,法国大革命所许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转化为现实时竟然是一幅幅道德沦丧的讽刺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楼梦》 思想深邃,在艺术上 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 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 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 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

    A

    不仅

    以及

    B

    不仅

    而且

    同时

    C

    不但

    D

    不但

    更是

    甚至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最近的舆论场颇不宁静,有关谣言的讨论也夹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某些“真相”被公布之时, ,并且对“真相”进行种种质疑;反之, ,甚至“真相”被公布时也是“谣言”被强化之时。 ,简单地说,谣言是一种寄生于时事之上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一段讲话稿,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予以修改或删除。

    今天,我们一行十人莅临咱们单位,进行年终工作调研,希望不会影响大家的正常工作。受上级委托,特地惠赠一幅《百骏图》以表彰大家在2017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另外,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向大家垂询有关事宜,希望大家能够站在单位发展的角度,畅所欲言,姑妄言之。叨扰大家了,请见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星巴克作为休闲的社交场所,采取横向排队模式,这样能使顾客看到被此的表情,产生亲近感,避免焦躁,进而营造出轻松、舒适的氛围。

    麦当劳作为快餐业,采取纵向排队模式,让顾客之间是背与面的接触,这不仅会让顾客产生焦躁感,也会让顾客提前做好消费决策,进而营造快节奏、高效率的氛围。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