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日微富室,二日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

    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

    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这说明秦代(  )

    A. 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           B.道德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

    C. 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           D.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 “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 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统治基础           B.完善政府职能

    C.维护统治               D.提升官员素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使职,就是代表朝廷衔命出使四方完成特定任务的官员。从唐睿宗起,二省长官相权旁落,不专机务,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为数众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宦官专权的出现

    C.三省六部的职能被打破    D.君主专制的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D.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己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竟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元朝行省的权利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利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 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行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材料表明此时军机处

    A.加强了专制皇权      B.权力超越预期设想

    C.提高了办事效率      D.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梁启超在论某一历史时期学术时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北宋时期

    C.明朝中期        D. 清朝前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面临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 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 却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明清社会变迁,时经济思想领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明代中后期,“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贾”(弃本从末)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之现象越未越习见。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竟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为数众多的商书,有的是商人自己动手,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而编纂的。

    材料三  综观明清时期的商书,可以看出,商书非常注重对商人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的培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其影响至深。《醒述·警世歌》中有“三纲度则勿亲,五伦明则可友”之训诚,也有“慈能致福”之倡导。在商业的行为方面,反复告诫要诚信无欺,心底敦厚,以义行商,“盖慈善存心端正,动履庄严,所作所为,不由岐险,是以多获平坦福也”; 否则,必将“陷于不道”而遭报应,“处世为人做一场,要留名节与纲常;古来倾险奸臣辈,国未亡兮身已伤”。程春宇的《士商类要》第四卷,辟有《人伦三教》《起居格言》《省心法言》《养心穷理》《居官往政》等近30小节,阐述“立身持己”“和睦宗族”“考顺父母”“敬兄爱弟”“君子知恩”“勤劝读书”等事理。光绪五年(1879年)刊刻的乾隆年间王乘元《贸易须知》一书的《序》中,仍称:“商亦有道,敦信义,重然诺,习勤劳,尚节剑。此四者,士农工皆然,而商则尤贵,守则勿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海英《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并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思想意识有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的商书有什么特点。你对此特点有什么看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材  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后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分明

    从任性忘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村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材中所呈现的“差异”,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玄宗即位后,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撒,限例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悠不怠。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刽义的制度予以恢复。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趁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摘编自百度学术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荀于有著作传世。他批利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 。‘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 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幕选,隆势计,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又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