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单选题 5 题,非选择题 2 题
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7 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宗法纲常的束缚   C. 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

    A. 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 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 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A. 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B. 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 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 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 农业经济的发展

    C. 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D. 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 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 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 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5 题
  1. 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 端正民心的工具

    B. 凝聚家族的手段

    C. 维系等级的套路

    D. 齐家治国的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掲示了(  )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  )

    A. 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 以农促商的理念   D. “工商皆本”的主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 “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统制经济”的实施   B. 诸侯势力的削弱

    C. “独尊儒术”的提出   D. 察举制度的实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这也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吴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及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