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2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 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C. 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D. 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分工过细   B. 利益内耗

    C. 管理僵化   D. 外部竞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 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 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据此可知

    A. 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 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 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

    D. 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 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B. 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 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下表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唐代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

    据表可知

    A.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A. 超过官营手工业

    B. 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 专业化特征明显

    D. 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A. 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 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 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 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A. 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B. 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C.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D. 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B.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鑱,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鑱,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 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

    B. 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

    C. 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

    D. 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铁制工具的使用   B. 社会局面的稳定

    C. 水利技术的提高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官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 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 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南宋建康府所属各县计有十六个市镇,其中有十二个市镇位于距县城六十里以内的地方。会稽府有十个市镇,其中的八个距离县城在六十里以内。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据此可知,南宋市镇的兴起

    A. 直接受限于交通条件的限制

    B. 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C. 集中分布于经济富庶的地区

    D. 均由于政治中心的带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政府对民生予以密切关注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融合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他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由于实施海禁,明朝与海外诸国的经济往来主要采取朝贡贸易的形式,即所谓“惟不通商,而止通贡”。各国官方使者以朝贡名义向明廷献上“方物”,明廷将对方所需物品作为赏赐颁发,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政治色彩的交换行为。此外,也允许贡使将所带多余物品与民交易,但“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海禁政策与明朝“朝贡贸易”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