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单选题 16 题,选择题 4 题,非选择题 4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6 题
  1.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 商品经济繁荣   B. 长途贩运发达

    C. 区域经济发展   D. 抑商政策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冶铁技术的落后   B. 精耕细作的需要

    C. 小农经济的阻碍   D. 耕牛的极度缺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材料反映了

    A. 当时官民都从事商业活动

    B. 政府的支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 当时已出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

    D. 其观点有悖于儒家传统的轻利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该诗歌能够反映元朝

    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发展

    C.农民过着富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数字中国网》载:“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与这些市镇明清时期状况不符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B.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

    D.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

    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或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②乡村集市在江淮出现

    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材料一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语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危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一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02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

    (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致使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又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縟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某地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什么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成长历程非常艰难,试分析其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