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单选题 35 题,非选择题 2 题,选择题 1 题,null 4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5 题
  1. 1931年,28个布尔什堆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这一事件

    A.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 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 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D. 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表: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

    时间

    国立大学数量(单位:所)及分布

    1936年

    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1938年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

    1944年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所

    ——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

    B. 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C. 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

    D. 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申报》曾称红军“共匪”,对长征多用“逃窜”“西窜”字眼;后来称红军“共军”,使用“长征”等词。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C. 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剧

    D. 抗日救亡运动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4月组成包括共产党员毛泽东等人在内的中央土地委员会,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不久,又提出“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致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这表明

    A. 国共两党合作更趋密切

    B. 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C. 民生主义思想得以落实

    D. 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

    A. 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   B. 汉代内朝外朝的体制

    C. 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   D. 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西尔的报告

    A. 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B. 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C. 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

    D. 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这表明

    A. 内阁非法定机构

    B. 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

    C. 大学士地位提高

    D. 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 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 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 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 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不了解世界形势

    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 不懂得国际公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九”的内容是

    目录序号

    内容

    南开学校

    黄埔军校

    十二

    南昌起义

    二十六

    坚持在重庆(上)

    A. 五四风暴

    B. 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 长征路上

    D. 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

    A. 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 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 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多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报刊可以自由鼓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包括发表反袁言论,无所避讳。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

    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热情高涨

    C. 纸质传媒影响巨大   D. 社会主义广泛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

    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 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

    A.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B. 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 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 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周武王、鲁哀公等。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嬴政此举意在

    A. 维护皇权独尊

    B. 废除宗法制度

    C. 削弱贵族政治

    D. 强化政权合法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20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A. 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B. 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 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

    D. 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各省军政长官举行国防会议。会后,除已在前线作战的地方部队外,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这反映了当时

    A. 国民党确立全面的抗战路线

    B. 国民政府民族责任意识增强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国民党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完善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弥合君相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 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 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列强入侵的破坏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江南战乱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 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

    B. 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 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 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A. 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 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 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 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19世纪末,革命党人基本上以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以及从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旧籍进行革命宣传。这说明当时革命党人

    A. 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

    B. 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

    C. 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

    D. 利用排满思想进行革命宣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

    A.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毛泽东在1928年写给中央的信说: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表明土地革命时期

    A. 用人人平等去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 反封建斗争与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

    C. 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D. 统一战线是革命致胜法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把封闭古老的中国推上了近代的征程,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因而在沉闷宁静的思想界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的洪仁玕,为了巩固太平天国的领导政权,写下了政治巨著《资政新篇》,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努力寻求拯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途径,为中国寻找民族独立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摘编自《浅析洪仁轩的《资政新篇)》

    材料二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防止袁世凯上台后倒行逆施搞封建复辟,南京临时政府迫切希望制定一部国家根本法来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明确规定人权“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并在第二章“人民”部分规定了广泛的权利就权力分立与制约原则而言,《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试图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韩大元《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1)拫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仁玕创作《资政新篇》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时约法》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 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4 题
  1. 《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认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故而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以赢取朋友,及为将来的友好关系播下种子”。列强得出如此认识是基于

    A. 调和在华利益冲突

    B. 清朝统治趋于崩溃

    C. 义和团运动的教训

    D. 中国已被瓜分完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义和团多戏缘,不辨真幻。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戏中人物如神附体,纵火上阵,特技招式.亦如戏之所演。”这反映了义和团

    A. 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

    B. 团民以江湖艺人为主

    C. 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D. 团民都信仰民间宗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19年5月,《每周评论》转载选录了《晨报》等报纸的9篇评论,集中批驳法律制裁的谬论,赞扬学生运动,指出学生风潮出于爱国心,光明磊落,青岛事件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这些评论

    A. 给五四运动以有力支持

    B. 改变了五四运动的方向

    C. 掀起了全国罢工的风潮

    D. 揭露了外交失败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23年中共三大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这一决定

    A. 实现了各阶级的联合

    B. 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C. 避免了党派间的斗争

    D. 扭转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