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列与图1、图2所示信息有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内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过去公务人员的知识,以识字和律令为主,而此后以儒学内容为主”,“这与其说是一学术变革,不如说是一政治变革”。这一“变革”发生在(   )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吕思勉说:“汉世宰相权重而体制亦崇。自东汉以后,其权乃移于尚书。魏晋以后,又移于中书。刘宋以后,又移于门下。”这一论述反映出(   )

    ①君权对于相权的限制和侵夺         ②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弱化

    ③三省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         ④内朝压制外朝的变化趋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793年跟随马嘎尔尼访华的斯当东发现,“中国人对于皇帝的崇拜真是五体投地,任何些微小事涉及到皇帝都要引起大惊小怪”,“广大臣民心中,除了皇帝而外,世界上所有其余都无足轻重”。他的发现反映了(   )

    A.清朝高度的皇权专制

    B.清代中国极高的世界声誉

    C.乾隆皇帝非凡的个人魅力

    D.皇帝是清朝臣民日常生活的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

    A.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所示外事活动表明,中国(   )

    1942年2月,蒋介石发表《告印度人民书》,呼吁英国政府尽快赋予印度国民政治上的实权;

    1942年10月,中国政府促成越南革命同盟会建立,公开支持越南独立运动;

    1943年11月,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提出支持朝鲜、越南等国独立,罗斯福均表示赞同。

    A.赢得了对日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B.与亚洲各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

    C.力图获得国际支持重塑大国地位

    D.取得了重建亚洲秩序的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小说、诗歌、电影、服饰、口头禅、习性、建筑……一波波地涌人中国,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几乎附着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女人穿起苏联式的布拉吉,俄语成了最热门的外语……。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①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         ②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③苏联文化更适应中国人习惯         ④新中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代希腊公共空间发达,至今尚存的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即是证明,但私人空间却备受限制,如公民不参加“共餐制”,即丧失公民权。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B.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C.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D.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4—17世纪,西欧出现的时钟、玻璃、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一系列代表性技术成果,主要缘起于大众的世俗生活。可见(   )

    ①世俗生活是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      ②技术发明彻底冲破了宗教束缚

    ③科学理论是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      ④技术革新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   )

    A.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

    B.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C.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

    D.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以后,美国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大学、公司、五角大楼三方协调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科学一工业一军事联合体。苏联也启动了类似但却独具特色的科研工程,往往是一些秘密建起的与外部世界近乎隔绝的科学城。这些开发研究工作的深层驱动因素是(   )

    A.冷战格局下的霸权争夺

    B.军工转为民用经济的需要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2分)聚焦大城市,关注“城市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央。汉初,娄敬劝刘邦建都长安时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汉唐盛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秦岭森林茂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昆明池、曲江池等湖泊星罗棋布,灞、泾、渭等“八水绕长安”,“驰骛往来”,沟通黄河,“漕挽天下”。

    ——据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等

    (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长安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8分)

    材料二     唐末以来,随着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和国都地位的丧失,西安的河渠池沼逐渐萎缩枯竭,地下水水质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出把西安从消费性城市转化为生产性城市。在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影响下,1953年制定的西安城市20年规划,要求优先保障工业建设,供水、排水等公共设施建设未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当时,西安每吨自来水的售价为0.22元,但实际成本为0.35元,差价由国家补贴,此后一直实行这种福利式供水制度。与整个国家的管理体制一致,市区及近郊由城建部门管理,远郊由水利部门管理。后来,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提出“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的大跃进”,加重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城市规划单位被“关、停、并、转”,城市发展自此长期处于无序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在治理水问题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水的问题依然严峻。

    ——据包茂宏《建国后西安水问题的形成及其初步解决》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安“水问题”的成因。(6分)

    材料三     1955年洛杉矶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400多人。196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但没有制定检测标准和强制措施,治理效果有限。1970年4月22日,2000多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促成国会通过《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并授权政府组建环保局,监督法案实施。这一时期,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按照新的法律,1975年所有汽车全部安装了净化器。同时,以甲醇和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新技术,促使石油公司开发了更加清洁的汽油。这些措施被认为是洛杉矶雾霾治理成功的关键。

    ——据周恒星《洛杉矶雾霾之战》

    (3)借鉴洛杉矶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为西安“水问题”治理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8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30分)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克的《政府论》成稿于1688年革命之前,在革命发生后匆匆出版,当时并不受广泛推崇。为“光荣革命”辩护的辉格派主流思想,与洛克的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很少引用洛克的言论,极力回避洛克倡导的革命的权利等激进原则,而主要诉诸英国古代宪法和国王的责任等观念,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18世纪中后期,美国革命者利用洛克的理论为反英运动辩护,英国国内的激进主义者也借助洛克的理论来阐述改革的主张。19世纪英美自由主义成为一种思潮以后,《政府论》成了这一思潮的经典。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1)材料一中洛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参照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8分) 

    材料三     历史之学,最重因果。……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昭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

    ——据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时间

    刊物

    作者

    文章

    1915年9月

    《青年杂志》

    高一涵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1916年10月

    《新青年》

    刘叔雅

    《欧洲战争与青年之觉悟》

    1917年4月

    《新青年》

    陈独秀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1917年12月

    《东方杂志》

    章士钊

    《欧洲最近思潮与吾人之觉悟》

    1919年1月

    《东方杂志》

    杜亚泉

    《大战终结后国人之觉悟如何》

    (3)按材料三中柳诒徵提出的“治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表1所示历史现象。(8分)

    (4)综上,就思想与时代的关系问题阐述你的见解。(4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