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6 题,选择题 24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6 题
  1. 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 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 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4 题
  1.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因果报应

    B. 天人合一

    C. 君权神授

    D. 天人感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A. 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 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 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 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 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 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 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 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A. “有教无类”“法不阿贵”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D.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

    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 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蠢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

    A.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 经世致用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唯物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派。……惟从另一面看,右派皆积极而向前,因其比较温和,得保持乐观故。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因其比较激烈,易限于悲观故。”以下派别中属于作者所指的“左派”的是

    A. 法家

    B. 道家

    C. 阴阳家

    D. 纵横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A. 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 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 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D.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研读下表(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l%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①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进程作除了突出贡献

    ②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使中西科技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

    ③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

    ④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造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①③①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字的发明与演变经历漫长的过程,下图反映了“马”字的演进,其中篆书字体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A. 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 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 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 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

    A. 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B. “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 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 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推动中国近代化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民族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评论中的“他们”是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激进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B. 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D. 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时间

    在俄(苏)人数

    学习内容

    1899—1911

    28

    俄语、矿业、商业

    1921—1927

    约1400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1927—1930

    约1100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

    A. 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

    B. 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

    C. 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D. “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孙中山在伦敦一直呆到1897年7月,他花了相当多的时日……查看了贫民窟,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他开始相信,中国不需要经历在欧洲实现产业革命的那种社会动乱。他能够通过社会改革,跨入队伍的行列。”为防止发生欧洲那种社会动乱,孙中山起初的改革措施是

    A. 发动政治革命

    B. 发动民族革命

    C. 倡导平均地权

    D. 实行节制资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价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主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A. 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 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 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说:“只有宽容不同的思想,人类才可能获得进步与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当时最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人文思想的具体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为了给纲常名教寻找依据,将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学生通过读经获得有关历史知识。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

    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当时,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参以正史。”明清两代,二十一史、《通鉴》等史籍是学生必读教材。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

    ——摘编自《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材料二

    类别

    名称

    出版简况

    传统教材

    《纲鉴易知录》

    1711年成书

    《御批通鉴辑览》

    1768年成书

    传教士编译教材

    《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图志略》

    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

    《万国通鉴》

    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清朝官方编译教材

    《俄国史略》《各国史略》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

    《法国新志》《俄国新志》

    《万国史》《欧罗巴史》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国人编写教材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历史教育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历史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