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2 题,其中:
选择题 59 题,单选题 1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35 题,中等难度 2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9 题
  1.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描述了如下内容,约德一家生活陷入困境,迁往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在农场做农工。但是那里也并非天堂,他们所得的报酬远低于政府的规定。农工们进行反抗,竟然遭到警察的镇压。小说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美洲早期移民时期           B.西进运动时期

    C.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         D.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以下是某历史学习小组课题研究的五项主要内容,他们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B.冷战对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C.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调整

    D.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及繁荣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89年5月,里根总统在其经济报告中写道:“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怀

    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能力的人们不再怀疑。……我们调动了美国人的创造力。”报告中“调动美国人创造力”的主要措施是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 “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

    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

    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材料表明

    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

    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

    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

    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无所作为”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明朝王良(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似

    “民主君客 ”论、“天下之法 ”论、“工商

    皆本 ”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①         B.②

    C.③         D.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命名习惯很大重读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瑟·赖特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减弱

    C.儒学地位的提高      D.世家大族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C.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D.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主要背景是毛笔、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曾经成为秦朝统一的官方文字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195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发表巨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即《科学与文化史》,中文翻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从中英文标题的不同可以看出

    A.中国古代的科技实质上全是生产工艺

    B.中西方对于科技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

    C.西方以文化视角来认识中国古代科技

    D.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和特点明显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下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元代杂剧《窦娥冤》描述一位叫窦娥受害含冤而死,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这种描写

    ①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②折射了劳动人民的正义呼声

    ③反映了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         ④表现了封建法制的阶级属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C.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规划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9.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0.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1.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2.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3. 1924年1月,孙中山在解释新三民主义时说:“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这说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A.主张实现社会公有制       B.致力于谋求实现社会公平

    C.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同       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4.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5.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6.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7.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8.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9.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下列观点与他相近的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

    C.“孔子为教化之主,而一切道德之源也。”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